诗文 | 竹枝词与杨柳枝词 |
释义 | 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禹锡……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 《九歌》 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 《杨柳枝》,白居易洛中所制也。《本事诗》 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 《杨柳枝》辞以托意曰:‘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因东使命取两枝植于禁中。居易感上知名,且好尚风雅,又作辞一章云:‘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河南卢尹时亦继和。薛能曰:“《杨柳枝》者,古题所谓《折杨柳》也。”乾符五年,能为许州刺史。饮酣,令部妓少女作杨柳枝健舞,复赋其辞为《杨柳枝》新声云。 《竹枝》本出巴渝,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有和声,七字为句。破四字,和云“竹枝”; 破三字,又和云“女儿”。后元和中,刘禹锡谪其地,为新词,更盛行焉。 《杨柳枝》,即古之《折杨柳》。段安节以为始于白傅者,以其词至白盛行也。白诗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而永丰一阕,至达禁中,尤为著云。 六朝乐府与诗,声体无甚分别。惟乐府短章如《子夜》、《莫愁》、《前溪》、《乌夜啼》等,语真情艳,能道人意中事,其声体与诗乃大不同。唐人 《竹枝词》语意实本于此。 梦得七言绝有《竹枝词》,其源出六朝 《子夜》等歌,而格与调则子美也。黄山谷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 《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按: 今之吴歌,又是《竹枝》 之流。 《竹枝》 为巴渝之曲,刘宾客特擅其长。以俚词而入雅调,别有一种风格。自唐以来,未易枚举。元则铁崖,明则中郎,骎骎乎有积薪之叹矣。《柳枝》 亦 《竹枝》 之类,但《竹枝》人多作拗体。(“盘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作墙茅盖屋,庭前一树紫荆花”,此名《竹枝》。“清江一曲柳千条,十五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此名《柳枝》。其实一也。) 《竹枝》本出巴、渝。唐贞元中,刘梦得在沅、湘,以其地俚歌鄙陋,乃作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其词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世所传“白帝城头”以下九章是也。嗣后擅其长者,有杨廉夫焉。后人一切谱风土者,皆沿其体。若《柳枝词》,始于白香山 《杨柳枝》一曲,盖本六朝之《折杨柳》歌辞也。其声情之儇利轻隽,与《竹枝》大同小异,与七绝微分,亦歌谣之一体也。 《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 《柳枝》专咏柳,《竹枝》泛咏风土。《竹枝词》古人间有专咏竹者,乃引 《柳枝》之例,然不过偶一见耳,非原旨也。 《竹枝》本名《竹枝子》,与《采莲子》、《渔歌子》、《山花子》、《水仙子》、《南乡子》、《赤枣子》、《生查子》等并列。今独去“子”字,但云 《竹枝》。若 《杨柳枝》则其本名。 郎梅溪问张萧亭:“《竹枝》、《柳枝》 自与绝句不同,音节亦有分别否?萧亭曰“语度无异,末语加‘竹枝’、‘柳枝’,即其语以名其词,音节无分别也。”余谓亦有不加‘竹枝’、‘柳枝’者,何以为语度无异,音节不分?若果如此,则仍是绝句,何必别其名曰《竹枝》《柳枝》 耶?要知全在语度音节间分别。 《竹枝词》与七绝音韵各殊,大率似谣似谚,有连臂踏歌之致。先仲兄敬哉云。 《竹枝词》,此乐府之一部,又与宫词不同。意取谐俗,调宜鲜脆,然俚有媚趣、质带润色为佳。唐人尚有矜贵意,元、宋则街谈矣。 此中分际, 非当家莫辨也。 《竹枝》 泛咏风土,《柳枝》 则咏柳,其大较也。然白公《杨柳枝词》:“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于咏柳之中,寓取风情,此当为《杨柳枝词》本色。薛能乃欲搜难抉新,至谓刘、白“宫商不高”,亦妄矣。 问: 《竹枝词》为歌咏风土之作,而中间杂以男女狎亵之语,何也? 此体本起于巴、濮间男女相悦之词,刘禹锡始取以入咏,诙谐嘲谑,是其本体。杨升庵引王彪之《竹赋》,谓《防露》为《竹枝》所缘始,亦属有见。 《竹枝》、《柳枝词》,昉于唐之中叶,刘梦得、白乐天皆以道吴楚间山川、节物、士女讴吟思慕之致,益《国风》、《离骚》之遗意,采诗者可以观焉。元杨廉夫放浪湖山,首倡《竹枝》,一时和者百余人。大抵以真率为工,供渔子、船娘所吟唱,而修湖志者摭而存之,谓武林风俗如是也。然迄今五百余年,此音之不嗣久矣。 《竹枝》 体宜拗中顺,浅中深,俚中雅; 太刻划则失之,入科诨更谬矣。刘梦得创调可按也。 《竹枝词》始于刘禹锡,体近櫂歌水调,大抵叙江湖舟楫之况,以寓凄感绵邈之情; 回肠荡气,节短韵长,斯为得之。 《竹枝词》泛咏风土人情,词不嫌俚,语须留朴,类古歌谣,乃为正式。《柳枝》咏柳,《橘枝》咏橘,便非其比。 《竹枝》初不言竹,《柳枝》则专咏柳,自唐已然,颇不可解。今《柳枝词》又或兼言风土,比附尤难。 《竹枝》乃七绝之一体。《竹枝》本出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谪居湘沅,以其地俚歌鄙陋,乃作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遂盛行焉。后人遂以七绝咏土俗琐屑事者为“竹枝体”。 折杨柳体,亦名《杨柳枝》。《乐府诗集》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始梁元帝。其题解曰:“《宋书·五行志》 曰: 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按古乐府又有《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清商西曲有《月节折杨柳歌》十三曲,与此不同。”又引 《唐书·乐志》曰:“梁乐府有 《胡吹歌》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元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曲 《折杨柳》是也。”隋唐以来,作者甚众,且有递嬗类宫词者,如张祜“莫折宫中杨柳枝,当时曾向笛中吹”是也。按此体五言、七言皆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