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程颐《雍行录》 |
释义 | 程颐《雍行录》程颐《雍行录》 元丰庚申岁2,予行雍、华间3,关西学者相从者六七人4。予以千钱挂马鞍,比就舍则亡矣5。仆夫曰:“非晨装而亡之,则涉水而坠之矣。”予不觉叹曰:“千钱可惜。”坐中二人应声曰:“千钱亡去,甚可惜也。”次一人曰:“千钱微物,何足为意?”后一人曰:“水中囊中6,可以一视7。人亡人得,又何叹乎?”予曰:“使人得之,则非亡也;吾叹夫有用之物8,若沉水中,则不复为用矣。” 至雍,以语吕与叔曰9:“人之器识固不同10。自上圣至于下愚,不知有几等。同行者数人耳,其不同如此也!”与叔曰:“夫数子之言何如?”予曰:“最后者善。”与叔曰:“诚善矣。然观先生之言,则见其体而无用也11。”予因书而志之。 【注释】 1题目一作《遗金闲志》。 2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庚申岁:即元丰三年(1080)。 3雍:雍州。九州之一。唐辖境为今陕西秦岭以北,乾县以东,铜川市以南,渭南以西地区。华:华州。唐圣历(武则天年号,698——700)后,辖境相当今陕西华县、华阴、潼关及渭北一带。 4关西:古地区名。汉唐等时代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5比(旧读bi必):及,等到。 就:到。 6囊·(nang):口袋;袋子。 7一视:一样看待。 8夫(fu 扶):代词,指示人或事物。9吕与叔(约1042——约1090),即吕大临,(与叔是吕大临的字),北宋学者、金石学家。陕西蓝田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初学于张载,后从二程(颢、颐)游,与杨时、游酢、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有《克已铭》、《中庸解》、《考古图》十卷等。 10器识:器量与见识。 11体用: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今译】 元丰三年,我出行于雍州、华州之间,关西学子跟随我的有六七人。我把千钱挂在马鞍上,等到抵达客舍时就遗失了。仆人说:“不是早晨安放时丢掉的,就是渡水时失落了。”我不觉叹口气说:“千钱可惜!”在座的二人随声附和说:“千钱失去,太可惜了!”接着一人说:“千钱不过是轻微之物,哪里值得放在心上?”最后一人说:“失落在水里和存放在钱袋里,可以一样看待。你丢了钱,他得了钱,又何必叹气而惋惜呢?”我说:“假使有人拾到了,那就不是丢失了;我叹惋的是本为有用之物,如果让它沉没水中,一就不再有什么用处了。” 到了雍州,我把上述情况告诉了吕与叔,对他说:“人的器量与见识本来就不相同。从上等的圣人到下等的愚人,不知道其中可分多少等级。同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他们之间见解的不同,竟然是如此之大!”与叔说:“这几个人的话先生认为怎么样?”我说:“后面发言的人说得最好。”与叔说:“的确是说得好。但从先生的话来看,他只强调了本体的存在,却忽视了它应有的作用。”我于是把这件事的经过记录了下来。 【总案】 这是一篇以记言为主的小品文。四十七岁的程颐,正在关西一带讲学,一天,在旅途中偶然丢失了“千钱”,由此而引起了师徒们的一番议论。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记叙了遗金的经过,议论的内容,委曲地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念。文章有思致,有情趣,值得把玩和借鉴。 首段,“元丰庚申岁……比就舍则亡矣。”数句叙遗金的经过,特别提到“关西学者相从者六七人”,是因为他们参加了遗金的议论,有此一句交待,下文的发言才不显得突兀。接下来,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仆夫对遗金的原因作了推测,借他之口点出一个“亡”字。接着,由作者“千金可惜”之叹,引起弟子们围绕“可惜”与“不可惜”展开议论,各抒己见。两位弟子首先附和老师的看法,但在“可惜”之前加一“甚”字,使语气有所加重,文字有所变化。第三位和第四位都表示了豁达的态度,但比较起来,第四位的“人亡人得,又何叹乎”,其思想境界显然高于言“千钱微物”者。最后,先生说出自己的高见,他基本上赞同“后一人”的看法,却又进而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忽视了“物”的“有用”方面。第二段,是首段文字的补充和深化。作者借吕与叔之口,说明了“体”与“用”的相互关系。在程颐看来,“体”和“用”都很重要,甚至“用”比“体”更为重要。以金钱而论,“为用”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谁用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它体现了程颐哲学思想的“体”、“用”观。作者通过遗金事件和师生对话,把哲学上的一个深奥道理,加以故事化、通俗化,寓匠心于平易之中,渎来别具韵味。“不觉叹曰”、“应声曰”,记叙说话者的口吻、情态,亦颇逼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