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秦观《南乡子》 |
释义 | 秦观《南乡子》秦观《南乡子》秦 观 秦 观 妙手写徽真①。水剪双眸点绛唇②。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③。只露墙头一半身④。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⑤。 孟蜀宫妓图(局部) 【明】 唐寅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妙手”句:指唐代著名画师丘夏为名妓崔徽所作的画像。元稹《崔徽歌》题下注:“崔徽,河中府娼也。裴敬中以兴元幕使蒲州,与徽相从累月。敬中使还,崔以不得从为恨,因而成疾。有丘夏善写人形,徽托写真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发狂卒。”②“水剪”句:写画中崔徽的眼睛和嘴唇。“水剪”“点绛”等词多用以形容美人,如白居易《筝》诗有“双眸剪秋水”,江淹《咏美人春游》有“明珠点绛唇”,秦观即化用自这些诗句。③“疑是”二句: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典故。④“只露”句:《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女“登墙窥”,必然只露上半身,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崔徽的画像也只有上半身。⑤“任是”句:出自唐罗隐《牡丹花》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鉴赏 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四月。上一年,即熙宁十年(1077),秦观见苏轼于徐州,为赋黄楼,深得苏轼赞赏,秦观也从此开始与苏轼亦师亦友的交往。次年正月,苏轼为章楶作《思堂记》,章楶以崔徽画像相赠。据元稹《崔徽歌》题下注,画像为当时名画师丘夏所作,苏轼得此画像,十分喜爱,作《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答谢。秦观或是在苏轼处欣赏到此画,于是作这首《南乡子》以赞之。秦观还有《调笑令》十首,其三题《崔徽》,用一诗一词歌咏崔徽的故事及其容貌。 全词以“妙手写徽真”破题,点明所描写的对象是崔徽画像,一“妙”字写画师丘夏技艺之高,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做好铺垫。对画像的描写从眼睛与嘴唇着手,显得精致非凡。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描写崔徽的容貌:“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两句诗依次写到了玉钗、长发、脸庞、双眼,显得简略有致,但整体上仍是用粗略的笔法大致勾勒而已。秦观这首词的描写,则是工笔细绘。 首句“水剪双眸点绛唇”把视线集中在崔徽的脸上,抓住双眼与嘴唇这两个最能体现美人特色的部位,用极为传神的比喻略加点染,而神采情韵宛然。这两个比喻虽非秦观原创,然此处组合在一起,使水波之光与绛脂之色交相衬托,美而不艳,精致淡雅异常。“疑是”一句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典故,实际上是以东家女子的美丽来比喻崔徽,两人的事迹并不相似。“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是东家女子之美,亦是画上崔徽之美。把长篇的描述熔铸到仅有数字的典故之中,这种程度的“用典”,才是高手。“只露”一句仍接着宋玉东家子的典故而来,借描绘东家子登墙而窥时的姿态,来表现画中崔徽的身形。从这一句我们也知道,丘夏为崔徽所作乃是一幅半身像。 词的上阕主要是描绘崔徽客观的、外在的容貌,下阕则结合“往事”,来写她深层的神情。“往事已酸辛”句或本自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中“当时薄命一辛酸”句,写崔徽为裴敬中忧伤而死的故事。“酸幸”二字可见作者惋惜之情。“谁记当年翠黛颦”接着写崔徽的“酸辛”之貌,作者又抓住“翠黛颦”这一幕,加以重点渲染。美人皱眉更能展现她的美丽,传说越女西施患有心脏病,心痛之时,不觉皱眉捧心,见者以为有倾国之美。作者在词中如此描绘崔徽,也正是表现她忧愁、柔弱却更加美艳动人的情态。最后三句是作者略带戏谑而又极为巧妙的赞美。“尽道”一句是说画中崔徽虽然美丽,但观者仍有一丝遗憾。“无情”道出遗憾的原因,乃是因为画是死物,没有思想、没有感情。但作者接着却说“任是无情也动人”,即使是这样没有感情的画像,也非常动人。言外之意,如果是真人的话,定会更加美丽而使观者“无恨”了。最末一句化用唐罗隐《牡丹花》诗中“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两句,虽然词中只用后一句,实际上也包含了前一句的含义。 本词虽为秦观早年作品,但在艺术手法上已很成熟,加上这是他拿手的题材,所以全词显得结构圆转、表达新颖而意味深长。作者在词中并未直接写他的主观感情,然读者却能在字里行间领会其深蕴的惋惜之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良卿曰:‘少游词,如花含苞,故不甚见其力量。其实后来作手,无不胚胎于此。’”这“如花含苞”一语,诚为确论。(姚苏杰) 链接 按题材分类的唐宋词选本《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馀》。《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馀》选辑了唐、五代、宋词367首,以宋词为主,偶及唐、五代词作,其中尤以周邦彦、柳永、苏轼、秦观四家为多。因该书按词作的内容分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节序、天文、地理、人物、人事、饮馔四用、花禽等十一类,故而又名之曰《类编草堂诗馀》。《类编草堂诗馀》是研究宋词的一部重要参考著作,后世将该书与五代时期赵崇祚的《花间集》并称。元代至正辛卯(1351)孟夏双璧陈氏刊本,卷首题作者为“南宋何士信编”。何士信,字君实,福建人,生平不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旧传南宋人所编。考王楙《野客丛书》作于庆元间,已引《草堂诗馀》张仲宗《满江红》词。”由此推断,此书完成于宋宁宗庆元之前。今存世最早的刻本为元代至正癸未(1343)新刊庐陵泰宇书堂本(今藏于日本)。通行本有:吴昌绶双照楼影印明洪武壬申(1392)遵正书堂刻本(此本是据元至正本重刻)、《四部丛刊》本。 词的别名之一——诗馀。词之所以被称为“诗馀”,有多种解释。一说作词讲究格律,直承唐格律诗,故称。清人宋翔凤《乐府馀论》说:“谓之馀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一说词的字数、情文馀于诗,故称。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日诗馀。”有说词为三百首之馀者;有说诗亡词兴,故乐诗馀。诗馀之说,离开了词的音乐本质,诸种解释都不合理。所以,有许多词学家反对诗馀之说。毛先舒《填词名解》说:“填词不得名诗馀。”汪森《词综序》说:“以词为诗之馀,殆非通论。”诗馀称呼起于南宋,词人有用以名集的,如廖行之《省斋诗馀》等,词选集则有《草堂诗馀》等。(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