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科考中的作弊 |
释义 | 科考中的作弊八股科考的人才选拔制度之败坏政风,文风、士习和学风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极端。考生为了利禄,不惜百般作弊。其办法有贿买、怀挟、借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通关节等,无奇不有。仅怀挟之术的高明,就令人瞠目结舌,甚至形成一种职业。周元晖在《泾林续记》中描述说,场中怀挟传递,弊端无穷,其术甚巧。有的人每年找善于书写的人,用蝇头小字,将经书时文等写在很薄的金箔纸上,每页一篇,工价三分,写到千篇经书也不足一寸厚,或者藏在笔管里,或者放在砚台底下,或者夹在草鞋底下带进场去。还有一种“文场备用”,是用煮过的药水,将经文写于青布衣裤上,毫无形迹,带进场内,只要用手一抹,便能看清内容。这种“文场备用”要四两白银一套。此外,买通试官借阅卷机会调换考卷,或把试题私自传出,卖给考生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在这种考风下,虽然“功令日密”,场规日严,考场案件却有增无减。康熙五十年辛卯科江南乡试,该科正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赵晋,赵晋与显宦噶礼通同贿卖关节,张榜之时,士论大哗,诸生千余人抬五路财神像入府学,并作歌谣对联以嘲骂。上联“左邱明两眼无珠”,下联“赵子龙一身是胆”,直接揭露两位考官不以选拨人才为事,蔑视科法,胆大妄为的罪行,并以纸糊贡院匾额,将“贡”字改为“卖”字,“院”字遮去“阝”旁,留下“完”字,“贡院”变成“卖完”,揭露科举考试的虚伪。这件事反映了明清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腐败。八股取士的科考的弊端之多,导致学风之坏,连皇帝也不否认。乾隆六年(1741)上谕说:“从来顺天乡试就容易出差错,经常被人检举揭发。进场挟带,场内传递,都是人所共知的。还有通晓考试的人,借充当抄录试卷的机会,对考生改写答卷的事。又听说有的考生,在考试之前趋时结交新考上的翰林进士,互相吹捧,以图舆论形成趋炎附势,授机钻营的恶习。其他弊端种种,也难以尽数。可见在八股科举之下,学风、士习之坏已成不得而治的较为普遍的痼疾。所以,著名教育家阮元曾无可奈何地感叹道:近来文风、学风日薄,只是童生伎俩便可考上进士,舞文弄墨就可考中状元。这还是不弄虚作假的真才实学!奈何!奈何! 文风、学风决定于政风,士习又取决于学风,而学风、士习则与国运攸关。所以阮元又说:士风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国家政治由此而出,而八股科举、弊端如此,实在是需要慎重啊!历史就是老师,来者当引以为戒!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