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石壕吏 |
释义 | 石壕吏【题 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大军20万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练。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情、发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本诗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歌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练,全诗120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另外,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不仅便于在叙事中抒情,而且使事件本身显得更加逼真,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极为自然,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既富于深刻的感染力,又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