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瞻卬 |
释义 | 瞻卬
【注释】①卬(yǎng):同“仰”。②惠:爱。③孔填(chén):很久。④厉:灾祸。⑤瘵(zhài):病。⑥蟊(máo)贼:害虫残害。蟊疾:义同“蟊贼。”⑦夷届:终极。⑧罪罟(gǔ):罪恶之网。⑨瘳(chōu):病愈。⑩有:占有。(11)说:通“脱”。开脱。(12)哲夫:聪明的男子。(13)哲妇:特指褒姒。(14) 懿:叹息之声。(15)枭:恶鸟。鸱(chī):猫头鹰。(16)阶:阶梯,根源。(17)寺:亲近。(18)鞫(jū):奸。忮(zhì):巧。忒(tè):恶。(19)谮(zèn):谗毁。竟:终。(20)极:甚。(21)胡:什么。慝(tè):邪恶。(22)贾(gǔ):商人。(23)休:止。(24)刺:责备。(25)富:通“福”。(26)舍:丢掉。介狄:大道远虑。(27)胥:相。忌:恨。(28)吊、祥:皆善。(29)类:善。(30)殄(tiǎn)瘁:病困。(31)罔:网。(32)优:宽大。(33)几:细密。(34)觱(bì)沸:泉水涌出貌。槛泉:四溢的泉水。(35)藐藐:高远貌。(36)巩:控制。(37)忝 (tiǎn):有愧。皇祖:祖先。(38)后:后代子孙。 【鉴赏】这是刺幽王宠爱褒姒致乱之诗。 全诗七章。幽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据史料记载,幽王亲近“善谀好利”的小人虢石父,特别宠爱龙沫感应而生的褒姒。为了博取褒姒欢心,竟然废弃申后及太子宜臼,更立褒姒,并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结果酿成大乱,申侯、缯侯联络犬戎向周室进攻,遂杀幽王于骊山之下,俘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西周从此灭亡。 首二章斥责弊政。幽王即位之后,政治极端黑暗。诗人无所归咎,只好仰天呼诉:老天不爱我们。这哀怨之声是多么深沉! 由于幽王倒行逆施,致使祸乱不已。当时,社会动荡,大祸迭至;国无宁日,“士民”劳病。接着,对幽王的暴政作了深刻的揭露。幽王害民如同蟊虫残害禾稼一样无休无止。幽王还撒下刑网,拘捕无辜,并且张而不敛,无有止息。更有甚者,他还侵占别人的“土田”,抢夺别人的“民人”,这真是无法无天。这人无罪,他反而拘捕;那人有罪,他反而宽赦,这真是善恶不明。幽王如此行政,必然造成诸侯离心,百姓怨恨。 三、四章追溯祸源。幽王推行苛政,是由于褒姒干政所致。这幽王跟纣王一样也是“惟妇是用”。(《尚书·牧誓》)而此诗描写女祸更是透入骨髓。聪明的男子则成国,聪明的女子则败国。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哲妇”干政的危险性。诗人“懿”的一声,表达了无限伤痛之情。那“哲妇”褒姒,就是不孝鸟,就是猫头鹰。这“枭”与“鸱”皆恶声之鸟,用来比喻“长舌”妇褒姒再恰当不过了。“长舌”不是能多言,而是指善为谗言。这善为谗言,正是祸乱的根源。因此,乱子并非降自上天,而是生于妇人。没有谁教王为恶,这是亲近妇人之故。正因为幽王如此宠爱褒姒,她才有恃无恐,胡作非为。你看她,害人诡计多端,手段毒辣,始则谗毁,终则背弃,无所不用其极。难道说这不够吗?为何还要继续为恶?她为恶至极,如同商贾索利三倍,凡君子皆知之。妇人本无“公事”,然而她却停止蚕织,去干预朝政。如此,国家岂不败坏! 这二章描写女祸,曰“倾城”、曰“长舌”、曰“厉阶”、曰“鞠人”、曰“为慝”,可谓穷形尽相,不遗余力。 五、六章哀朝无贤。开头两个反诘句义正词严,犀利似剑。王无过恶,老天何以责备你?神灵何以不福你! 弄得天怨神怒,盖由幽王行恶政之故。不是吗?遭此凶灾,还不思修德,反而废弃大道远虑,唯贤者是忌。既“不吊不祥”,又不修威仪,“望之不似人君”。眼下朝中无有贤人,国家将要败亡,这岂不悲哉!故诗人在下面反复咏叹:天降罗网,又宽又密,这实在可思可畏! 朝中无有贤人,国家难以挽回,这真是可忧可悲! 末章望王改悔。诗以“槛泉”之深喻心之忧非常贴切。诗人慨叹自己遭此祸乱,为何不先不后,恰逢其时。一种怨愤之情由这字里行间溢出。尽管祸乱之极,但高远的上天可以控制。故诗人期望幽王能改过自新,挽回天意。如此,既不辱没先祖,又可救其子孙。但幽王不听忠告,最后只落得身死国亡的可悲下场。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刺幽王宠褒姒致乱之诗,这无疑是正确的。《诗集传》说:“刺幽王嬖褒姒任奄人以致乱之诗。”姚际恒《诗经通论》说:“诗以‘妇寺’连言者,大抵内有女宠,寺人密迩,自必因缘为奸。”以上将“寺”训作“奄人”“寺人”,失之远甚。《毛传》:“寺,近也。”《郑笺》:“是惟近爱人妇人。”陈启源《稽古编》:“言幽王惟妇人是近也。”这种说法很合诗意。准此,诗只刺幽王宠褒姒而致乱,与“奄人”“寺人”无涉。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