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白居易终老之处 |
释义 | 白居易终老之处龙门东山,古名香山。山上有寺,寺以山名,就叫香山寺。此地风景优美,环境幽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香山寺记》云:“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香山寺创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唐武则天时又几经修葺,使该寺雄居龙门十寺之首。女皇时常在这里召见朝臣。某年春,石楼重修已毕,女皇命百官赋诗,先成者赐锦袍。东方虬诗先成,应得锦袍。宋之问也随即献诗,后四句云:“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极尽阿谀之能事。武则天大喜,竟把锦袍改赐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遂成为初唐文坛一段轶事,龙门香山寺也因此而更为著名。 李白壮游天下,登临香山寺,流连忘返,遂宿寺中。李白诗《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即咏此地:“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回,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归隐香山寺。当时香山寺多年失修,毁坏十分严重。白居易便用元稹给他的撰写墓志铭的润笔六七十万钱,捐资修葺,并写下《修香山寺记》一篇,记述此事。在香山期间,白居易又召集几位知心好友结成“香山九老诗社”,并将各人姓名、年龄、相貌一一刻于石上,名为“九老图”。平日闲暇,诸诗友相与赋诗唱和,其乐无穷。一时间,香山寺又恢复了蓬勃生机。同时,白居易因看破红尘,开始倾向于佛教,思考了一些佛教问题。为此,白居易专门捐资雕刻了香山高平郡王洞东边的那块“西方净土变”浮雕。“净土”一词,在佛经中指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是当时最吸引广大群众的佛教宗派。白居易为该浮雕题诗云:“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与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他虽然归隐山林脱离了政治旋涡,但并未忘怀芸芸众生。概括地说,白居易在香山寺的生活,其实是“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诗琴酒乐其志”。此间,白居易编辑、抄录了自己的诗文总集,使后人有幸能读到他的全部作品。 河南龙门东山白居易墓 白居易十分钟爱香山。846年白居易终老于此,家人据其遗嘱,将他安葬在香山北端的琵琶峰顶。今墓前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石碑一通。墓为砖券体,墓顶长满各色花草,周围有柏树十九棵环绕一棵枣树。或云这象征着白居易的为人,枣刺代表白针砭时弊,枣实代表白为民造福。白氏家族今传第五十二代,他们每年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均到香山扫墓。白居易以其人品与诗才赢得了世人极大的尊敬,游客、学人拜墓者终年不绝,祭奠时洒酒频频,致使墓前之土常湿不干。郭沫若有凭吊白墓诗云:“满山松影今图画,夹道泉声故管弦。伊水南来康节里,香山西峙乐天阡。”诗中表达了对这位古诗人的极大敬意。民众们传说这座琵琶峰本来并不像琵琶。白居易安葬此地不久,当年在浔阳江头与他结识的琵琶歌女追寻知音来到香山。她在墓前洒酒一坛,以志怀念,致使白墓之前至今不干。然后她又为白弹琵琶数曲,极度悲痛之下,将琵琶摔碎在墓碑之上。巨响之后,山峰遂化为琵琶形状,歌女则自沉伊水。 众多的史籍与历代的民间传说都涉及到白居易与香山的密切关系。也许正因为此,清康熙年间,在香山建造了唐白文公祠、九老堂等纪念性建筑。近年,又在白墓周围修筑白园,并创建一座长数十米的诗廊。诗廊墙壁之上,镶嵌白居易诗刻石数十方,其中包括《琵琶行》、《卖炭翁》等名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