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释义 |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题解】 唐诗篇名。七绝。白居易作。见《白居易集》卷一九。属杂律诗。约作于长庆二年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途中。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两句描绘暮色,后两句摹写夜景,四句融合成完整而动人的江天晚景。比喻精巧,写景如画。明人杨慎评曰:“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升庵诗话》卷三)《唐宋诗醇》卷二四曰:“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这首诗作于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朋党争斗,诗人深感任朝官仕途艰险,请求外任,除杭州刺史。离开长安,诗人心情轻松,面对秋天夕阳西下的江水,触景生情,描绘下这景色奇丽的秋江图,寄托了诗人醉心风景的喜悦欢快心情。 【全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①铺:铺展。夕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水面照射过来。瑟瑟:原为宝石名,其色碧。此处形容夕阳照不到的地方江水呈青碧色。红:指夕阳照到的江水被染上红色。 ②可怜:可爱。真珠:珍珠。月似弓:上旬的月芽。 【大意】红日西沉,残存的一缕阳光贴着江面照射过来,江面上呈现出绚丽的 景象:向光的半面江水是艳丽的红色,背光的半面依然是深深的碧绿。 秋夜悄然来临,江边草地上凝结着浓重的秋露。露珠发出晶莹的光泽, 宛若一颗颗珍珠。抬头望去,夜空中一弯新月宛若一张精巧的玉弓,斜 挂在天幕上。哦,今天正是农历九月初三,多么可爱的秋夜呵! 【赏析】 此诗约作于长庆二年(822)九月初三,作者赴杭途中。诗写当天傍晚到夜幕降临时分的江上风光。 先写红日西沉的江景。用一“道”不用一“轮”,就不是写落日,而是写落日在水面的浮光,象“铺”在江面之上。故有“半江红”的奇观。而另外半江由于背阴或由于观察角度的缘故,水色如同碧玉。“瑟瑟”本是一种碧色宝玉名称。《唐书·于阗国传》言德宗“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借以代言绿色,不仅写出水色透明的质感,而且在字面上给人以寒意——抓住了九月江边气候的特点。当然,这“半江”与那“半江”,不是一刀切,而是动荡参差,十分美妙壮观。 后二句写新月东升后的江景。时间发生了跳跃。“九月初三”,月属上弦,形如“玉弓”。是下露的时候,在月下细圆发白而密集的粒粒露珠,又多么象刚刚出蚌的颗颗“真珠”。这玉弓般的月牙,与真珠般的露,是月夜最惹人注目的形象,写出它们也就写出了整个儿的月夜。这景象是澄彻、清凉的,在热闹耀眼的日落景象后出现,尤为可爱,沁人心脾。 全诗写江景富于变化,设喻精确华美,有明喻(露似真珠,月似弓),有借代(半江瑟瑟)。盛唐诗人写景多意笔,象这样精工细致的工笔画还是新的消息。诗有三句纯写景,有一句却是纪事兼抒情,这就是第三句。“九月初三夜”点出准确的季候、时间,“可怜”(可爱)二字则是抒发赞美之情。这一句用在上下联交接处,造成一种时间推移感,使上下联若断若连。同时它是虚写,与前后的三句实写相济,使全诗显得空灵不板。 【赏读】 诗首联即写夕阳江水以点题。斜阳照水面而以“铺”来写,使得无生命的夕阳有人意,又足以显示夕阳之低,几乎与江平照而来,也显出江面之平,江水之静,可谓一石三鸟;秋高气爽,晴朗无风,残阳入水,江水深而色绿,有的地方因阳光照射而泛“红”,红绿对比,红的更红,绿的更绿,景色鲜艳夺目。这“红”绝不是仅写红色,而是指染红,这个“红”字一动便显得诗有人气,令人心醉。 后两句写新月升空的夜景。以“可怜”做转折,更突出自己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个“夜”字又把夕阳与夜景联系起来;“九月初三”点明时在初秋。这句诗不仅承前启后,而且在上句的婉转音调之下,做成一种句调上的空闲,以使蕴力下曲。“露似真珠月似弓”来作比于露和月,新颖巧妙。虽然句子里没有一个感情之字,但是作者的喜悦欢快之情却透出字外。 这首诗暗用拟人明用比喻,用词贴切生动,加之语调婉转顿挫变化丰富,读来亲近,品之有味,是一首亲切感人语调优美的写景好诗。 【评】 按高步瀛说,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诗人赴杭州刺史任时江行途中所作。四句诗从日暮残阳写起,直写到夜中弯月。如乾隆帝所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四)“可怜”二字为“可爱”之意,并无其他深意,有学者猜测“九月初三”,“明指时日,多有事在”“或有所指,但已无考”(今人刘永济语),但也可解作诗人恰逢九月之初赏景吟诗,实录其时、铺写其景,天然作成,亦无不可。“露似真珠月似弓”,以圆润衬弯细,其秀色真可醉人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