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登江中孤屿
释义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   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   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   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   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   顷邈区中缘。
始信安其术,   得尽养生年。


这是谢灵运任永嘉郡守时游览江心屿之诗。主要写江中孤屿的秀媚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游览中所引发的感受。
孤屿,即江心屿,温州瓯江中的一个小岛,东西长2300多米,南北宽420多米,全岛面积约72万平方米,岛中峰高25米。孤屿水光山色,秀丽宜人,素有“蓬莱仙岛”之称,历来是游览胜地。江心孤屿,早在南朝时名播海内,原称“孤屿”,南宋以后始称“江心屿”。这里,不仅胜迹众多,而且景色特异。“江心十景”,更为历代骚人墨客所称赞,各景均有古人题咏,更增添诗情画意。屿上许多著名古迹,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近年来,随着江心园林的拓建,更使江心屿出现了“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山,园中有园”的新气象。


* * * *


这首诗,主要是两部分,前半首是写江心屿的秀丽景色。它从“怀新”、“寻异”写到登屿,并在描绘孤屿景色中,诗人抓住白云、丽日、蓝天、碧水和水中屿以及屿间川等形象,组成了诗篇的画面,引人同他一道去欣赏孤屿的“自然美”。
后半首,从眼前景物联想到昆山仙境,进一步写出孤屿景色的清逸幽丽;又从昆山仙境想到安期生的长生不老之术;最后,表示了诗人对远离尘世的向往。
这就是全诗的大体意思,以下作具体阐释:
“江南”二句是说,在江的南岸游览了好久,甚至有些厌倦了、腻了。历览,即游览已遍。但是,江北风景却长久未去观览。旷,旷废。周旋,犹言游览之意。
“怀新”二句,是说一心贪寻新景,转觉道路遥远;探得了奇景,又恨时间过的太快。怀,抱也。道,路途。迥,遥远。景,光景、时日。延,伸长。
“乱流”句,据五臣注本《文选》,此句为“乱流趋孤屿”。现若干注本从此说,《诗纪》作“乱流趋正绝”,朱东润《作品选》沿用之。这是说,江舟穿越激流,截流横渡。乱流,与“绝流”同,均为截流横渡。趋,疾行。
“媚中川”句,是说中贯两峰间的川流,显得特别娇美悦人。媚,美好。中川,江心屿原有两峰对峙,中贯川流,故称“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屿”,后人建亭其上。宋代和尚青了率众搬土石填川,联两岛为一,并于其上创建寺宇,名“中川寺”,即今江心寺之前身。对“中川”一词的解释,通行各注本,均错注为“中川,即川中”,或者“中流,江中间”等,乃望文生义之故也。
“云日”两句是说,生辉的白云,耀眼的丽日,两相映照;明朗的蓝天,清澈的碧水,天水一色。澄鲜,明净清澈。空,天空。
“表灵”二句,即说这里的灵秀风光,却无人能赏;即使蕴藏着自然真趣(或仙人),又有谁能传说于俗世呢?表,显明。灵,灵秀,含有钟灵毓秀之意。蕴,藏;真,自然真趣,或仙人。
“昆山姿”二句,前句是说,从孤屿的风姿联想到昆仑山仙境的幽姿。昆山,昆仑山,传说是西王母等神仙住处。后一句说,孤屿的清幽环境,有如隔绝尘世的仙境。缅邈,辽远,此有远离之意。形容词作动词用。区中缘,世间尘缘。
最后二句,大意是说,现在才懂得安期生的道术是有用的,能够助人延年益寿。安期,即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据《列仙传》载,他是琅琊阜乡人,自言千岁。养生年,即养生以尽年。古人认为静漠恬淡可以养生。


* * * *


这首诗,是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名篇,常为人们所传诵。特别是温州人更有特殊的好感。当我们踏着诗人的足迹,横流登屿观光时,诗篇中的情景就会呈现在眼前。如果你在“澄鲜阁”、“谢公亭”吟诵此诗,更会给人以飘逸飞扬、胸怀坦宕之感。当然,现今游览江心屿的人们,不会相信借安期生的道术而羽化登仙。这不是说,谢诗缺乏诱人的魅力,而是因为当今的江心屿,已经是“天上人间”,酷似仙境而胜于仙境。
如何评论这首诗的优缺点,也同谢灵运其他一些诗一样,长处与短处,并存。在这里,不妨联系此诗之外的一些诗,合并分析一下。
首先,谢诗善于摹山范水,也惯于采用对仗诗句加以精雕细琢。
诗中有些对偶句已达到后人那种严格的“工对”程度,甚为精致。比如前述的《登池上楼》的若干诗句和这首《登江中孤屿》的中间四句,以及《从竹斤涧越岭溪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都有不少精工的骈骊句。
但与此俱来的缺点是“过火”了:全篇对仗,显得呆滞生涩;过分强调字词雕琢,一味追求骈骊,使之整篇缺乏生气;同时,语言过分典雅,好用典实,却又往往累于繁冗,伤于刻划。
其次,描象精工,写景真实,自然真切,且常缀有佳句于篇中。
这样的句例很多,此略举一些于下。
除上篇的“春草”一“园柳”句、和本篇“云日”——“空水”句外,还有——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游南亭》)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石门新营所住》)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从竹斤涧越岭溪行》)

这些都富于幽雅意境,文辞又凝炼精致,清新可爱,常为后世作律诗者所仿效。
但谢诗有时也会把生动的景物描写成晦涩的诗句,以至老庄的消极情绪杂陈于一诗,弄得谢诗似乎只有佳句而无名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灵运常在诗篇的上半着力写景,并往往于景物描状中出现佳句,而在下半抒情述怀,就当述怀之际,自觉不自觉地流露了两晋遗风,夹杂一些乏味的“玄理”。这正显示了我国山水诗早期形态的特征。
谢诗的风格到底是什么?诗作的优劣究竟如何?历来多有争议。
古人评谢诗,常赞其“追琢而返于自然”(沈德潜语)。或者说,“钩深极微而渐近自然”(王士禛语)。而近代一些学者持论恰恰相反,认为“雕琢则有之,自然则尚未”。今人研究谢诗者,如陆侃如、冯沅君等人的评语是:
   大概谢诗是深入而深出的,所以不是第一流; 又因为深入,所以不该一笔抹杀。前人只知他深入,故捧他太高,近人只知他深出,故黜他过甚。比较公平一点的,是晚清施补华。

施补华在他的《岘傭说诗》中,曾经评议谢诗说——
   大谢山水游览之作, 极为镵削可喜。镵削可矫平熟, 镵削失却深厚。故大谢之诗胜于陆士衡之平,颜延之之涩; 然视左太冲、郭景纯已逊自然,何以望子建、嗣宗之项背乎?

陆、冯在自己的《中国诗史》中,对谢灵运诗歌的最后定评是:“位于陆、颜之上,左、郭之下,乃谢诗定评,所以他虽轰动一时,而不能衣被万世。”
以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尽管如此,作为开启一个诗派之祖的谢灵运,他能用巧似极貌的笔法恢复诗歌的形象性,扩大诗歌的领域(引山水入诗,并为其主要吟咏对象)和提高诗艺表达技巧等是有功的,特别是开了山水诗一派的新风,其贡献具有历史意义,不可小视,这份遗产,后人理当珍惜。


* * * *


顺便在此再谈谈山水诗其他有关问题。诸如,中国山水诗源于何时?为什么在中世纪的南朝兴起?是什么促使谢灵运成为中国山水诗派的创始者?等等。
一、中国山水诗溯源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最初源头可远溯《诗经》和《楚辞》时代。在《诗经》中,就有不少以山水景物起兴的诗篇;在《楚辞》里,更有若干优美的山水诗句。后来,于汉魏乐府和古诗中,也出现了不少山水诗句段,曹操《观沧海》,则已经是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了。发展至东晋,又有了王羲之、陶潜等的山水田园诗作家,成为山水诗的先驱者。而我国古代,以完整的艺术形式和独立的诗歌流派,却在南朝刘宋时才出现。当时,“老庄告退,山水方滋”,于东晋末朝的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开始摆脱玄言诗的桎梏,大量引山水入诗,而最后完成于谢灵运。他是我国成批地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是这个诗派的创始者。山水诗自此步入了一个独立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及至唐代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山水诗也达到了繁荣时期。唐宋两代,更出了孟浩然、王维和范成大、杨万里等专擅山水描写的大诗人。嗣后各代杰出的山水诗及其诗人,更是层出不穷。
二、我国山水诗为何在南朝兴起

山水诗之所以在我国中世纪的南朝兴起,简述之,其原因有四:第一、晋宋士族文人惧乱避祸,崇尚隐逸,吟咏山水以寄托政治上的失意;第二、南朝地处江南,处处是秀山丽水,它逗引文人流连咏叹;第三、崇尚自然,原是魏晋玄学内容之一,而山水诗正是从玄言诗中脱胎而出;第四、玄言诗的发展“物极必反”,即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优美鲜活的山水诗来替代空洞枯寂的玄言诗,实乃势之所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因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内因起决定作用的。


三、是什么促使谢灵运成为我国山水诗派的创始者


这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在主观上,谢灵运对于统治诗坛一百多年的“枯寂寡味”的玄言诗,早有反感和鄙弃,正在寻找诗歌发展的新的出路;同时他自少好学,博览群书,生性对山水情有独钟,喜欢游历,也爱范山摹水,这是内因。另一方面,他当时为朝廷排斥,黜出京都,外放滨海的永嘉,而东瓯的秀山丽水正引诱了他。因此,生性奢豪的他,就肆意遨游,“历遍诸县,动逾旬朔”。在游历中或游览之后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于是,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山水诗,就大量地创作了出来。现存谢灵运诗歌作品一百多首中,山水诗占四十余首,其中有二十三首就是描写东瓯山水的。就在这个有意无意中,谢灵运成了我国第一个拥有大量山水诗作品的作家,并为中国诗史上开宗立派的山水诗派的首创之人。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