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鏊《亲政篇》 |
释义 | 王鏊《亲政篇》《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 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①,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 也。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 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 国家常朝于奉天门, 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②,御史纠仪,鸿胪举不 如法③,通政司引奏④,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 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 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 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 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⑤:“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 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 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 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 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 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 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 殿⑥,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 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 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⑦,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 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 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 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 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 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⑧,鲜 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⑨,深 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 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 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 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 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 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 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 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⑩,野无遗贤,亦 不过是而已。 【注释】①壅阏 (è):堵塞。②赫奕:庄严显赫。③鸿胪(lú):官名。明代的 鸿胪专门掌管殿庭的礼仪。④通政司:官署名。明代的通政司掌管廷臣的奏章疏 议。⑤《玉藻》:《礼记》的《玉藻》篇。⑥圣节:皇帝、皇后等人的生日。⑦三垣:古 代天文学家将周天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分别是太微、紫微、天市。⑧閟 (bì):关闭。⑨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年至1505年在位。⑩罔:同“不”。 【鉴赏】本文是王鏊在明世宗即位之后所作的一篇答谢世宗慰问的 信。亲政,即皇帝直接了解下情,亲自执政的意思。明代历史上有多位皇 帝长年不过问政事,这种状况自英宗天顺年以后开始。因此,君臣之间隔 阂严重,宦官乘机窃取大权,造成国事混乱。本文便是王鏊针对这个问 题,对皇帝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世宗的重视。 文章开篇引用《易 经》中的卦辞,提出论 点:“上下交而其志 同”,“上下不交而天 下无邦”。将这种情形 作详细对比,然后转入 讨论当朝君臣之间的 关系,指出当朝“上下 不能交”的原因在于 “堂上远于万里,虽欲 言无由言”。接着,顺 笔提出解决的办法, “莫若复古内朝之 法”。引历代制度为例,从周代的三朝制度开始说起,历数内朝在沟通君 臣,上通下达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由历史转向现实,说明当朝制度与古 代相比,“内朝独缺”,但是自洪武帝开始,又都有大臣伴随左右,君臣之间 没有“壅隔之患”。因此,作者向皇帝提出建议,希望皇帝能够效法远祖和 孝宗,常朝之外,实行内朝制度,“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 一员上殿轮对”,以消除君臣之间的隔膜。 文章一气呵成,文字通畅,旁征博引,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言辞殷勤 恳切,未流于空洞。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75-377页.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