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王羲之十七帖
释义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系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
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唐太宗购求王羲之墨迹,将书体或文句内容相似者相连缀,每一丈二尺断为一卷。《十七帖》即由22个分帖连接而成,共107行,942字,因第一分帖首句是“十七日”,故取名《十七帖》,其真迹称“贞观内本”。
《法书要录》著录之后,“贞观内本”就未见再提起。而后的《淳化阁帖》和《宣和书谱》所收列与著录的王氏墨迹中,22个分帖已有亡佚,《法书要录》所记的分帖排列次序也荡然无存。靖康变起,宋内府珍藏遭金兵洗劫。至今《十七帖》一个分帖的真迹也没留下,传世只靠刻本和临本了。
《十七帖》历代刻本很多,略去辗转摹刻的不计,宋刻宋拓的有“敕字本”、“淳化阁帖本”、“陕本”三种,其中以“敕字本”影响最大。该本据说是唐太宗亲将真迹交付摹勒上石,帖末有大“敕”字,下书“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馆本, 臣褚遂良校无失”20字。该本收28个分帖,134行,比《法书要录》所记多六帖27行。因“敕字本”向被视为正统,故而人们认为张彦远记载有疏漏。至敦煌《瞻近》、《龙保》两分帖唐摹墨迹被发现,张氏冤曲方蒙昭雪。
“敦煌本”上述两帖 相 连,与《法书要录》记载相符。而“敕字本”置《龙保帖》为第三,《瞻近帖》于第七,显非直接摹于真迹。
《十七帖》组卷原则并非全是书体,所以全帖不尽是草书,如《青李来禽帖》就属行书。幸而此类情况不多,不足影响《十七帖》的草书典范地位。
草书书法与文意关系甚大,《十七帖》系20余个独立分帖的集合物,各分帖互不相关,全部介绍势必不可能,只能举《瞻近帖》来“以偏赅全”了。
《瞻近帖》文曰: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据包世臣《十七帖疏证》,此帖系羲之给妻舅郗愔的信,郗有来会稽之意,羲之很高兴,但眼下无机会与郗会面,就去信问候,介绍会稽隐僻,气候好,欢迎郗来。
帖中除“想必”、“期耳”等两字连属外,大体上字字断开,独字成草,但每字起笔都从上字萦带而来,在气脉、笔意上一气呵成。末句从“此”字起,一路直下,“旨”、“还”两字隔行,气脉依然连贯,直至帖尾。
刘熙载《书概》云: “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帖内“足”字,上“口”作点,下“处”作画,虽仅两画,而“足”字形象宛然俱存。“既”字左半高度省画,而该字特征依然明确。在“度”、“也”等不省画的字中,又可见非笔画处的引带轻灵,笔画处的点画扎实,极具提顿起伏过脉之妙。
《书概》又云: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 《瞻近帖》在刻画筋节上奇招层出。如“耳”为句断处,用悬针断脉,垂笔特长,意将尽时,蓦地峰回路转,挥锋回向左上,引带下句“亦”字,俨然一幅“柳暗花明”图。再如两“也”字,也为句断,字体拓宽扁横,有截断气脉之势;末笔斜竖,劲直有力,上粗下细,从而开出下句,其气脉有似断还续之妙。再如,帖中“悲”、“喜”、“佳”、“叹”等感情色彩较浓的单字,都用藏锋的横画、顿点等来阻遏气脉,造成感觉上的停顿,从而达到突出情感的作用。纵观全帖,此起彼伏,乍断乍续,有板有眼,若隐若现,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郗愔归来结邻,又唯恐其不来的复杂心情。


“一叶知秋”,从对《瞻近帖》的赏析中,不难窥出《十七帖》全貌。黄伯思跋自临《十七帖》云:“《十七帖》,书中之龙也。”袁桷跋唐临补字本《十七帖》说: “观补者之难,能测知临者之不可及;观临者之不可及,则想象所临者如飞仙神龙之不可测识矣。”确实,《十七帖》正是草书艺术的典范之作。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