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粲 ·酒赋 |
释义 | 王粲 ·酒赋这篇赋在介绍酒的来历、特点与作用的基础上,提醒世人煞一煞嗜酒无度的不良风气。 从内容上可把整首赋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以 “帝女仪狄”到 “清浊各异”,介绍酒的来历、酒的制作要领及酒的特点。赋中说,禹帝之女让一个叫仪狄的人酿酒,成功以后仪狄把美酒献与禹帝品味,自此以后浓郁芳香的酒被用来享受或祭祀,人与神从中获得快乐。制酒时用曲(酒母)一定要合时,有技术有经验的工匠要从旁检验,应根据酒之所用不同而分别配以不同的浓度,醒齐、沉齐、盎齐、泛齐,清浊程度各不相同。“帝”,指夏禹。“旨酒”,美酒。“苾(bi必)”,浓郁的芳香。“式”,语助词。“宴”,欢乐。“麹蘖”,指酒母,俗称曲子。“五齐(ji计)”,即按清浊度不同把酒分为五种,一般指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沈齐。“节其三事”,指根据不同事情喝不同浓度的酒。 第二部分,从“章文德于庙堂”至“又何事而不因”,阐述酒的价值、功用。说明酒对于国家的文治武功、对于家庭的和睦孝悌、对于朋友间的友好关系、对于社交上的礼尚往来都有着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特殊功用。讲礼节的地方一定用到它,有事情的时候不能没有它。“章”,即彰,彰明。“协”,和谐,团结。“致”,表达。“纠”,联结。“成”,成全。“赞,佐助。“入”、“因”,皆有用的意思。 从 “贼功业而败事”至 “罔非酒而惟事”为第三部分,阐明酒的消极作用。过度饮酒,不免丑态百出以至损害功业,毁坏名声,这种行径一旦载入史册,就会被人千古唾弃。极言其严重性,意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从“昔在公旦”至结尾为第四部分,感叹饮酒容易禁酒难,其中流露着作者希望嗜酒之风衰落的倾向。作者的感叹源自对史实的掌握,远在周朝,周公旦就竭力讲述酒的危害,多次嘲讽那些染酒成性的人,可是谈论酒的危害容易,做到禁酒却十分艰难。大禹因品尝了仪狄进献的美酒而作出“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的推断,并且从此不沾美酒,但是他并未阻止整个国家生产美酒。周文王在认识到酒的危害的同时也意识到禁酒的艰难。一国之主,尚止于此,区区王粲又能怎样,只是空发感叹罢了。最后四句揭示了王粲所生活的时代的嗜酒风气,嗜酒之人多,崇饮之风盛,这也许是王粲写这篇 《酒赋》 的最直接的原因,提出时弊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一篇醒世之作,由这首 《酒赋》,我们联想到生活中很多二律背反的现象,譬如人们一方面指出吸烟有害于人体健康,提倡戒烟,一方面又大量种植烟草、生产卷烟、标榜名烟,鼓励消费;人们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一旦身受其害便疾首痛心诅咒不已,可是有些消费者同时作为生产者时,从经济利益出发,时常有意生产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经过流通领域,有时自己不幸买回自己的产品,自食其果,真是令人涕笑皆非。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人们或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自己所制造的悖论中或受益或受害。这种二律背反的现象不是一声命令、一条法律所能清除得了的。如果人们懂得的多方面属性、多方面功能与人的多方面需要的适应性,是这种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人们便会清楚地意识到,期待这种悖论的消失将会永远徒劳。这也正是自古以来很多有识之士忧虑深重的根源所在。身处多有悖论的生活中,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常站在客观的角度省察自己的需要,需要合理、适当就满足它;需要过分、无理便制止它。这样我们就能少出问题甚至不出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能从主观上检讨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把罪责归咎于客观之物。这样,我们对待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就正常了。比如对酒,即不能因它有消极作用而谈之色变,也不能因其有好的功能而饮之不休,王粲的 《酒赋》 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本为醒世之作,却不耳提面命,训戒满篇,而是陈述叙写,慢慢道来,既内容丰富,又概要简括。这既是咏物赋体制要求的体现,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尤其是最后一段,既不失时机地指责了嗜酒之风日盛的时世,又指责得不动声色、不露痕迹。文学作品不一定起到立竿见影的实际作用,但它能深入人心,使读过之人时常回味咀嚼。假如有人在饮酒之前或饮酒之时回味起王粲的 《酒赋》来,他会有何感想? 其饮酒还会无度吗?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