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王文成公全书
释义

王文成公全书

一称《阳明全书》。诗文集。三十八卷。明王守仁撰,明钱德洪原编,明谢廷杰汇集。成书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
王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嘉靖四年(1528年)。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因曾经结庐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所以世称阳明先生。二十七岁中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反刘瑾被廷杖后贬往贵州龙场,刘瑾死后升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有军事才能,曾率军与闽、桂、粤、赣等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并立功,后总督两广兼巡抚。死后追封新建侯,谥号文成。
《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基本上是按文体分卷编次。首编《语录》三卷,即《传习录》,附《朱子晚年定论》,这是王守仁在世时他的门人徐爱所辑,后由钱德洪删定的。《文录》五卷,收的都是杂文。《别录》十卷,大多是奏疏公移之类的文字。《外集》七卷,所收的是诗和杂文。《续编》六卷,是《文录》没有收入进去而遗录的文章,这其中许多是王守仁去世后搜辑而成的。最后附录七卷,包括《年谱》五卷,《世德纪》二卷,也是钱德洪和王畿等人编纂成的。
王守仁早年钻研程朱理学,旁及佛老之学。贬居龙场后,继续探讨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由于其学说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加之到处设帐授徒,培植后进,一时门人甚多,至明中叶后形成一很大的学派,人称“王学”,并得以与“朱学”分庭抗礼。
王守仁的著作大都见于此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其哲学上的代表作,其哲学思想也散见于一些书信、杂文之中。由集中可见,王氏思想多有针对性,其反程朱之学而倡“象山之学”。以为“心即理”,事物之理、人伦之义,人心之善,皆本于心,“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所指而异其名,实皆吾之心也。”(《答王某》)将“心”认作是第一位的,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同上)进而创“致良知”之说,以为“良知即是天理”(《与马子华》),是人先天所具,“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答欧阳崇》),因而又“良知者,心之本体”,(《答顾东桥书》)。王氏不满于朱熹的“知先行后”之说,以为“行”是做某件事,而学问思辨如果是具体地在做,那么也就是行。进而,“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故“知行合一”。这其间的区别也是有的,如果知而不能真切笃实,那可称为“妄想”,行而不能明觉精察,则是“冥行”。另一方面,王氏又从语词上进行辨析,以为虽然有知行分离的状态存在,那是因为有“私欲”在,以致忘了知行合一的“本体”,虽然古人有时也分开来称,但那是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传习录》)。由此可见,这里说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上的理想。关于如何保持和复得“良知”,阳明将其和“去人欲”并称而视,只有不断去除人的功利欲念,才能更好保持人的良知,即本性,而这又是以“心”为核心发生的,“使在我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使在我尚有功利之心,则虽日谈道德仁义,也只是功利之事,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与陆之静》)
在文学方面,王守仁不受风靡一时之复古主义潮流的影响,卓然独立。他的散文博大昌达,雄深雅健,晓畅俊爽,很见功力。他的《瘗旅文》是传诵不衰的名篇,文情并茂,真切感人,很能代表其散文风格。诗歌自然流畅、逸秀俊拔,别有特色。
王守仁的作品起初是单刻刊行,明隆庆六年(1572年)谢廷杰始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这是最早的全集本,较完备。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据以影印,中华书馆民国二十年(1931年)有铅印本。另有《阳明先生道学钞》,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八卷本,李贽选;《王阳明先生文钞》,清康熙年刻张问达编二十卷本;《阳明先生集要》,明施邦曜评辑,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刻本等。诸本中以隆庆年谢本为最佳,《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