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 宋·朱熹
释义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 宋·朱熹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雨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以独特的画面勾勒,哲人睿智的灼见,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别有理趣的境界,给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四月,朱熹自漳州离任回崇安,舟行闽江上,途经水口(今福建古田水口镇),写下此诗。

诗以倒叙昨夜行舟突遇江上风雨开头,接着用“满江风浪”渲染昨夜江上风雨逼人,江浪吞舟的险恶氛围,也由此可想见出诗人仅以一叶扁舟独行江上、与风雨搏击的气魄。首句中“雨一蓑”固然可意会为因风雨大作,舟上的人披上了蓑衣,而从字面结构仔细推敲,诗人指出扁舟上的人满蓑衣都是雨,醉翁之意自然不在酒,而在着意点明江上雨势之大。次句“满江风雨夜如何”的“满”和起句中的“一”,异曲同工,亦是诗人刻意渲染狂风、暴雨、恶浪的点睛之笔,以示江浪汹涌,风雨肆虐,天地昏黑,此“夜如何”?“夜如何”是实写水口行舟“昨夜”的险境,也可揣度诗人触景生情,从心底泛起的身世浮沉之感。朱熹早年的生活和仕途都不平坦,在漳州任官也受到顽固势力的排挤打击,面对自然界的险恶,极可能联想到仕途的坎坷。

第三句陡然转折,以“今朝”与首句“昨夜”从时间上呼应,可知诗人并没因风雨停舟不前,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泛舟前行。时间的推移,直扣题中的“行”字。一夜搏风击雨,水口行舟,可以想像,诗人的心理还囿于压抑紧张中,今朝虽雨霁风停,却不知被风雨蹂躏的自然界情景怎样,因而,“试卷孤蓬看”。“试”字透出诗人疑窦与期望缠杂的复杂心理,也为末句跌宕出的欢愉情怀作了情感迁移的铺陈。“依旧青山绿树多”,写造化清新之景,渗透着诗人历经艰险终臻胜境的欢欣,也衍射出理性世界的七彩之光:青山绿树,郁郁葱葱,生活之树亦是常绿的;可生活的道路却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坦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尤其不能气馁,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到达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也才能享受胜利的乐趣。这是本诗给我们的最好启发。

理学家的朱熹讲道说理是颇有头巾气的,这首诗却写得自然平淡。全靠“昨夜”和“今朝”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发人深思,启人联想,前幅是暴雨肆虐图,充溢着壮观的阳刚之美,侧重描风雨满江,造成水口行舟的困难;后幅是雨过天晴图,呈现出秀丽的阴柔之美,旨在表现青山不倒,绿树常青的佳境,诗人对人生哲理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就融合在这两幅画面里,后人观之如坐春风,如饮醇醴。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