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爱情 [阿富汗]阿卜杜勒·拉赫曼 |
释义 | 爱情 [阿富汗]阿卜杜勒·拉赫曼 它的痛苦最难品尝, 爱情的心只有相爱者彼此知晓, 对于其他人则秘而不宣。 爱情似乎非常奥妙, 然而身在其中却不以为然。 君不见那些痴情少年, 常常为爱情泪流满面, 泪水沿着双颊流过, 仿佛要汇成一条小川。 别离往往使有情人恹恹而死, 宁愿如此,也不愿独自偷生。 人间尽管有千愁万苦, 最难过的莫如离情别绪, 倘若地狱之火真的那样炎热, 也无法比拟失去情人的焦灼。 有的人把痴情视为愚蠢, 其实并非愚蠢而是睿智。 (董振邦译) 【赏析】 爱情是非常神秘的,也是极为美妙的。但是对于这种神秘和美妙的爱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诗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作为继胡什哈尔·哈塔克之后的又一位阿富汗著名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写这首题为《爱情》的抒情诗时,他对爱情的体验也许比别的诗人更为真切、更为独特。因为他生活的年代,阿富汗正处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之下,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所传达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更是有着在特定的语境下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占领者的痛恨,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爱情有欢乐,也有忧伤,明明知道爱情的痛苦“最难品尝”,人们却要争先恐后地去领略这份痛苦,感受这份忧伤。一些“痴情少年”,甚至为了爱情让忧伤的泪水不断地流淌,“汇成一条小川”,更有一些情侣,因为别离的愁绪“恹恹而死”。他们宁愿感受凄苦,宁愿“恹恹而死”,也不愿“独自偷生”。对于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这种“痴情”,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是抱着极为赞赏的态度的。在他看来,此生痴情一回,哪怕身后真的遭受炼狱之火的折磨,也是属于在所不惜的“睿智”的行为。可见,阿卜杜勒·拉赫曼的爱情观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还表现在对“爱情的创伤”之原因的探究方面。是谁造成了情侣的分离甚至丧失?或许是封建的等级观念,或许是残酷的异族侵略。不管是什么原因,诗人都以“痴情”对此进行了谴责。在诗人看来,这种“痴情”其实就是“睿智”。因此,我们从“睿智”一词中,能够感受到爱情在反对等级偏见或是抗击异族侵略方面所具有的强大而神秘的力量。 阿富汗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的诗歌尽管有着忧郁悲怆的基调,但是在这首题为《爱情》的诗中,他却用形象化的语言和略带夸张的笔调以及一系列妥帖的比喻,对“痛苦的甜蜜”这一爱情的悖论作了新的生动的诠释。 (吴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