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点选绣女
释义

点选绣女

隆庆二年戊辰正月元旦大风,走石飞沙,天地昏黑。湖市新码头官船起火,沿烧民居二千余家,官民船舫焚者三四百支,死者四十余人。至初八、九日,民间讹言朝廷点选绣女, 自湖州而来。人家女子七八岁已上、二十已下,无不婚嫁。不及择配,东送西迎,街市接踵,势如抄夺。甚则畏官府禁之,黑夜潜行,惟恐失晓;歌笑哭泣之声,喧嚷达旦,千里鼎沸。无问大小长幼美恶贫富,以出门得偶即为大幸。虽山谷村落之僻,士夫诗礼之家,亦皆不免。时偶一大将官抵北关,放炮三声,民间愈慌,走曰:“朝廷使太监至矣!”仓忙激变,几至于乱。至十三日,上司出榜严禁,尤不能止,真人间之大变也。未几而知其伪,悔恨嗟叹之声则又盈于室家,然亦无及矣。愚民无知摇惑,此甚可笑也。此风直播于江西、 闽、广,极于边海而止,可何其远也!一富家偶雇一锡工在家造镴器。至半夜,有女不得其配,又不敢出门择人,乃呼锡工曰:“急起,急起!可成亲也。”锡工睡梦中茫然无知,及起而摹搓两眼,则堂前灯烛辉煌,主翁之女已艳妆待聘矣。大出不意。
古往今来,历代揭露社会弊端与黑暗的传世佳作,无一不是出自于撰著者的刺世疾俗、鲠骨在喉时的忧愤之笔,如《聊斋志异》的满怀孤愤、寓意精辟;如《儒林外史》的尽其情撝、入木三分。凡成以篇章传唱流布者,无论诗词、文赋、曲辞;也无论是指斥徭役征战、鞭挞科举埸闱、控诉“宫市”“宫怨”,或重锤重鼓,惊心动魄;或旁敲侧击,发聩震聋。文章总给人以构思精巧,语言冷凝犀利,题旨深邃无穷的神韵。鸿篇巨制也好,短文小品也好,每每有精致可读的奇文,明清以降,更演成传统。一大批有正义感的文人指摘时政,直抒胸臆,使这一类作品经久不衰而独现异彩。明人田艺蘅所著《点选绣女》堪称此类小说中的一篇短制精品,读来妙趣横生,启人心智。
文题即出人意料,所谓绣女,即少女,处女。选绣女即选宫女。朝廷到民间征选宫女,古已有其制。《汉书·贡禹传》:“古者宫室有制,宫女不过九人”。看来“宫女”的设置不但源远流长,而且人数亦有一定的规定。作为帝王宫庭内使唤的女子,在初期,或许还视以被“选为宫女”为一种荣耀,远不是后世的三宫六院、“宫女”三千,更发展成为屈辱忧郁、终生禁幽的代名词。随着君主的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宫女”们又往往成为政治,军事阴谋的工具与牺牲品。在层出不穷的争权夺利,继承大统的残酷斗争中,或一时幸宠、或终生失意,终究落得“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的悲惨结局。
“朝廷点选宫女”在明代已成为一种虐政。小说的作者构思巧妙,并不直接写宫女们身居高墙深宅内的惜花恨风,只写了一件因民间讹传朝廷“点选绣女”的谣言所引起的人心惶惶,以致百姓,官府中“虽山谷村落之僻,士夫诗礼之家,亦皆不免”的情景,可见谣言传道而震动之大。借以揭露此等虐政早己为世人深恶痛绝,更不得人心。而昏君为了自己的寻欢作乐,每逢选点年月,又酿成了多少家庭破散,父母儿女诀别的悲剧。故事以概述为主,语言满含愤怒。全篇行文缜密,出语惊人。尤其是渲染讹传所到之处人们的惊惶失措,更写的如同耳闻目睹。所谓“讹言……自湖州而来。人家女子七八岁已上、二十已下,无不婚嫁。”看似平淡的记叙,文字之外又寓有作者几多隐喻。这则小说的故事,作者讲的是发生在“隆庆二年戊辰正月”。这正是明穆宗朱载垕登基的第二年。穆宗昏聩至极,虽仅在位六年也曾下令在全国征选宫女。历次“选美”,不仅百姓苦不堪言,就连一般“士夫诗礼之家”,小吏官宦之女亦不能逃过。小说中以“不及抉配,东送西迎,街市接踵,势如抄夺”来描述讹传不胫而走,以至凡有女儿家,一时胡乱婚娶,既不管什么门当户对,更不讲财礼人品。甚至形成了满街市抢女婿的离奇婚姻。可以想见讹言声声更使百姓怨声载道,愤恨、惧怕“选美”已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意犹未竞,更以叙述文字画出一幅既可笑又可悲的“拉郎配”。所谓“畏官府禁之,黑夜潜行,惟恐失晓”,一时间竞“歌笑哭泣之声,喧嚷达旦,千里鼎沸。无问大小长幼美恶贫富,以出门得偶即为大幸。”小说正是以这种极其铺陈的艺术手法,将“朝廷点选宫女”之虐政的影响危害予以深刻的揭示。一起谣言竟会弄得百姓“喧嚷达旦,千里鼎沸”,可见虐政为害之烈。尽管“拉郎配”、“抢女婿”的现象离奇可笑,但叙述文字的如实冷峻,已使这种所谓消极反抗的应急措施里,满含着悲愤的激情。在寄写轶闻轶事的笔记小说中,短篇之内如此着墨于叙述文字的精雕细琢并不为多,而小说的行文语辞简洁,颇多变幻。以“势如抄夺”比喻嫁女抉配的混乱不堪,举家遭殃;以“歌笑哭泣之声”对应于下文的“悔恨嗟叹之声”,披露出这种“抢女婿”的闹剧原本是出真正的悲剧。
作者的运笔之妙;更在于讹传、谣言未辨,又巧借“时偶一大将官抵北关,放炮三声,民间愈慌,走曰:‘朝廷使太监至矣’”,恰如神来之笔,越发将“仓忙激变、几至于乱”的“鼎沸”,“抄夺”之状写的活灵活现。明代奸佞当道,宦官太监弄权。此类“点选宫女”事大都由这一班人出谋划策,巡视监行。从奉旨出宫到点选返京,这一进一出之间,饱了私囊,害了百姓,更坑杀了这些被“点选”的宫女。无怪乎一句“朝廷使太监至矣”竞如同闻虎色变,乱“至十三日,上司出榜严禁,尤不能止”。作者感慨不已,叹为“人间之大变”。小说在结构上的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处理艺术,使得故事生动,诙谐,引人入胜。
结尾详写了一则胡乱婚配的典型事例:朝廷监使既随讹言之后在炮声中“至矣”,急坏了某富家,因“不敢出门抉人”,只得将睡梦中的锡工唤起成亲。这自然是出闹剧。作者却仔细地描摹各人言语,神态:呼锡工时的“急起,急起!可成亲也”显露富家双亲的焦虑不安;锡工“及起而摹搓两眼”一付茫然无知的懵怔之状;而“主翁之女已艳妆待聘”,是祸是福、是“歌笑”是“哭泣”犹未可知。后世仅以此例又敷衍出丰富的内容,编排出“拉郎配”一类众多形式的小说与戏剧,在哄堂大笑之中给人以悲剧性的反省与启迪。
小说中锡工半夜成亲是故事里唯一以情节的高潮来阐明“点选宫女”的事例。细节处是人物“堂前灯烛”下的口吻,动作与心态,前起缘由一概从上文的叙述文字中知详,可谓剪裁精当。而“大出不意”四字,既点明锡工之茫然,又揭示出讹传加炮声的危害“直播”广泛,“极于边海”,一时成灾成患,“又何其远也”,可见作者匠心所在。
故事虽短小,却是有概述,有详例、有波有折。全篇一气呵成,联缀紧密。讹言流传在先,太监与炮声随其后,显出作者落笔有致,有章有法的功力。据史载,田艺蘅“多闻好奇,世以比之杨慎。为人高旷磊落。至老愈豪,朱衣白发挟两女奴,坐西湖柳下,客至则具座酬唱,斗酒百篇,人疑为谪仙“(《明史·列传二八七》)可见田氏胸怀奇志,与众不同之处。史书称其“博学善属文”,即以文中细小处,如讹言由“初八、九日”起传播惑众,到十三日的严禁“尤不能止”,从时间的短暂便能见得“点选绣女”的虐政为害之深,可知“善文”不谬。
小说的篇首以“元旦大风,走石飞沙,天地昏暗”的天象,以及“码头官船起火”起笔,含有虐政害民、天地不容的喻意,虽说有迷信色彩与因果报应的成分,终究是曲折地反映了悲愤。至于文中作者感叹“愚民无知摇惑”,“甚可笑也”,亦不知是巧用反语还是真情的流露。或者兼而有之,故作朦胧,作者或另有隐喻也未可知。虽然这篇笔记体小说多有局限不足与瑕玷之处,仍以其文清新、主旨深邃而流传至今。至于它的题材给予后世得以借鉴生发和深化开掘的功劳更是无法抹杀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