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溪上遇雨
释义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回塘雨脚如缲丝,野禽不起沉鱼飞。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溪上遇雨》共两首,第一首写旱后值雨的喜悦心情。
“回塘”指云腾致雨,回落塘中。(杜牧《村行》“点点回塘雨”。)首二句写塘上雨至的奇观。一个广为人知的谜语描述雨景道:“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水里都不见”,“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可以说是最为平易近人的联想。不过本诗的联想在这个基础上有更多发挥,显得活跃得多。它联系“缲丝”这一农事活动,不但使自然景象有了人情色彩,又和农家搭上联系,照应了后文。看来这雨很大,连塘上经见的飞禽,这时都雉伏不起。塘面却出现了一种日常难得的奇观:鱼儿窜出,飞掠于水面,显然是因为天气闷热,水中氧气减少,和骤雨惊扰等等缘故所致。诗人以敏锐的目光抓住这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细节,以简洁的笔墨,点出该飞的不飞,不该飞的倒“飞”了,写景之中见其兴会不浅。
后二句转入人事及抒情。大雨骤至,在溪塘上作业的人们感到突然,这从“耕蓑钓笠取未暇”一句可以玩味出来。“取未暇”,即无空取,来不及取。但是否马上就去取呢?不,诗人出乎意料却又是合情合理地描写了这样一种情景,即在田中溪上的农父、渔夫们都站在那里淋雨,“秋田有望”便是此时他们狂喜的心声,或者就是他们发出的欢呼。“取未暇”三字看来大有意味:高兴还来不及,顾得上回家取蓑笠么!这里似乎也暗暗交代了题前之景,也就是大雨来前,有过的旱象。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及时雨对农民来说实是福音。《诗·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就表现过这种喜悦。但崔道融写得更上劲——“秋田有望从淋漓”!“从(任从)淋漓”三字写狂喜,力透纸背。
细节的捕捉与刻划,描绘的传神,感情在场面中自然流露,都是于绝句体裁相宜的作法。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用着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没有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括的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有夏雨的特点: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何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骤。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象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浇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观。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令人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仅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刻上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出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取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这首《溪上遇雨》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