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游龙门奉先寺
释义

游龙门奉先寺

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从宋到清,好几种杜诗全集本都把这首诗放在第一首,南宋黄鹤更明确指出这是开元二十四年后杜甫游东都以后的作品。其实杜甫本是在洛阳长大的人,自四岁母亲去世之后,他就寄养在洛阳建春门(外城东门)内仁风里姑母家中。他家的庄园又在偃师县的土娄庄,距离洛阳不远。可以说,洛阳是杜甫前半生常来常往的地方。因此,要定此诗作于哪一年很难,只能说这是他早年的作品。
今天到过洛阳的人,大半都游过龙门。龙门石窟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分析这首诗,无妨就从济阳和龙门的历史谈起。首先,洛阳是我们历史上许多王朝的首都和陪都。但它同时还是和中国佛教史关系很密切的文化古城。东汉明帝时,西方天竺(印度)僧人第一次用白马驮着佛经来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佛寺就是今洛阳最市东的白马寺。到西晋末年,洛阳已有佛寺42所。五胡乱华之后,鲜卑族的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的四十年间,洛阳城的佛寺陡然就增加到1367所。与此同时,北魏统治者又在洛阳龙门开凿了3所石窟。北魏末年经过分裂战乱,一千多所佛寺都化为灰烬了,而龙门的这所石窟却保存下来。到了唐代,国力强盛,在龙门继续开凿石窟,其数目规模,更大大越过了北魏。今存的龙门石窟中,北魏及西魏雕凿的占三分之一,唐代雕凿的占三分之二。
龙门在洛阳市城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两山夹峙,长约一公里,石窟就开凿在两岸山岩的峭壁上面。沿西岸龙门山开凿的有北魏的石窟寺,唐代的潜溪寺、奉先寺、龙华寺。沿东岸香山开凿的有香山寺,看经寺,此外就是成百上千、大大小小、鳞次栉比的窟龛,称为洞,著名的洞,西有宾阳三洞,古阳洞,药方洞,东有莲花洞,擂鼓台南北两洞等。据唐代诗人的描绘,当时的龙门是“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杜甫《龙门》)。或说是“精舍绕层阿,千龛鳞峭壁”(韦应物《龙门游眺》)。可以想见当时那些佛寺、精舍的建筑何等金碧辉煌。在这些佛寺中,奉先寺因为有一尊高达17.4米的大卢舍那佛像而享有盛名。这尊像凿完成于唐高宗上元二年 (675),造像时,武则天曾以皇后身分“助脂粉钱两万贯”,并且还亲自率领群臣参加了这尊佛像的 “开光”盛会。这尊像不仅躯体高大为龙门佛像之首,而且面容丰富满秀润,体态富曲线美,给人印象很深。调露元年(679)皇帝又敕令为大像造奉先寺。杜甫来游此寺,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距离此寺建成的时间不过三、五十年。可以想见这所敕建的名寺,当时依山傍岩,林木葱蔚。殿宇之外,还有不少亭台楼阁,客舍僧房,还保持着精巧富丽的面貌。遗憾的是这些寺庙的建筑,经过安史之乱和晚唐五代的一系列动乱之后都被毁掉了。只剩下许多窟龛佛像,令当代中外游客低徊瞻望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杜甫这首诗上来。为了方便当代读者,我用自己笨拙的笔墨,对这首诗作一番念译,而且还信效闻一多先生《死水》里用过的字句整齐的“豆腐干体”,并保持双句用韵的传统形式。来游这所名寺已经不是第一回,这回借宿更体验了寺里的清静。北向的山谷荡漾着空灵的风声,稀疏的树林洒下了朦胧的月影。眼望伊阙星辰彷佛逼近了平地,身卧云雾衣裳也变得潮湿冰冷。将醒未醒的当儿传来报晓的钟,我这一介凡夫也顿觉深悟猛省! 但是,我希望读者只把它当作帮助你粗明诗意的入门响导,不要忘记 “诗无达诂” 的古训,不要把今译当作原诗的代用品,不要放弃对原诗的熟读深思的钻研。同时,我还要说明,杜甫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所谓抒情诗,就不是叙事诗。因此,我们前面谈到那些有关洛阳龙门的历史,地理的知识,都只是为读这首唐诗提供一些条件。换句话说,这些知识还不曾触及诗人所抒的情,也没有涉及杜甫这首诗中的语言障碍。在分析此诗前,我们必须先解释几个词句:
“招提”,这是一个简化了的佛经翻译名词。仇兆鳌 《杜诗详法》 引《僧辉记》说:“招提者,梵言拓斗提奢,唐言四言僧物。但传笔讹 ‘拓’ 为 ‘招’,去 ‘斗’、‘奢’,留‘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按梵文翻译惯例,四个音节的词,就简化为两个音节,拓斗提奢应简化为拓提,而传抄过程中又把拓字错写成招字,于是就成 “招提” 了。但这个 “招提” 之名,由来已久。据法云 《翻译名义集》 六十四篇说: “后魏太武如光元年(424)造伽蓝,创立 ‘招提’ 之名。到唐代,招提已不用再直译为十方住持寺院,而简单明快地意译为寺院或佛寺了。孟浩然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云: “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王维《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云:“高处敞招提,虚空岂有倪。”以及杜甫此诗都是直称佛寺为招提的例证。至於朱鹤龄注引 《唐会要》云: “官赐额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唐武宗会昌五年制书中就有 “拆寺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之语,对寺与招提加以区别。但不能以此来解释初盛唐诗文中的 “招提”。
“阴壑”,北向的山谷,我以为即指伊水的峡谷。奉先寺在伊水西岸龙门山的东麓,其对岸即香山西麓的看经寺。这里是伊水峡谷的最狭窄之处。虚谷生风,谓之 “虚籁”。
“天阙象纬逼”,历来异解纷纭。仇兆鳌归纳: “诸家聚讼,约有八说。”如果把各家版本和注释的论据罗列出来,文章将更加繁琐了。我译文所取的即仇氏所折衷的天阙即指伊阙之说。龙门地形,本来就如 《水经 ·洛水注》所说: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诗人夜间从两山之间北望,是可见星辰逼近平地的远景的。象纬,指星象经纬。王嘉 《拾遗记》卷二: “师延者,殷之乐人也。设乐以来,世遵此职。至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莫测其为人。”这里即指星辰。以前注家多以为这“天阙”“云卧”两句是形容 “山寺高寒,殊于人境。” (杨慎 《升庵诗话》语,杨伦亦取其说。 仇、 浦虽不取杨慎 “天闚”之解, 亦兼采其“高寒”之意以释象纬、云卧之语)但这些注家似均未游龙门。我自己在1979年,1986年两次游龙门,始知龙门山、香山都不甚高,奉先寺更在龙门山东麓斜坡上,很难说是“高寒”。且星辰下垂景象亦不必是高处才能看到。杜甫 《旅夜书怀》名句 “星垂平野阔”即是江船上所见。“云卧”两字,据我体会,实由奉先寺距伊水边不远,夜间水气上浮,容易在峡谷间形成薄薄的云雾,故宿寺中有卧云之感,唐代伊水比今天水量大得多,不像今天只在河床沙滩上有一道浅流。唐诗写龙门伊水有小船小艇往来,今则不见船影了。
总的来说,杜甫这首诗虽然题目是 《游龙门奉先寺》,但全诗着眼点不在“游”而在“宿”,而且是集中写寺中清静无尘的境界气氛。山谷风声带给他空灵的感觉,林间月影带给他朦胧的情思,都使他对这个清静境界的体验仿佛得到印证。从两山之间远望星辰之下逼,在滨水之处近感云气之上蒸,也是这种体验的扩大加深。末尾,闻晨钟而发深者,无论以儒家 “道心”,禅家“顿悟”来解释,实质都是说一个久困尘俗的人在寺庙清静环境中名利等俗念得到淡化了。唐代是佛教影响比较深广的时代,笃信儒学们的杜甫,也难免受佛学的感染,这是不难理解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1: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