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淮南子 |
释义 | 淮南子又名“鸿烈”或“淮南鸿烈”。汉初黄老学派著作。二十一卷。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参加著作的有“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成书年代,史无明载,但从《史记》、《汉书》有关记载及高诱《淮南子叙》看,当在景、武之间。 刘安,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刘长死后,袭父爵为淮南王。他“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但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即现《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鸿烈》或《淮南鸿烈》。“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自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道理。其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揉合起来,但其中心内容倾向于先秦道家。《汉志》将它列为杂家。据《汉志》著录的《内篇》即《淮南子》二十一卷,其篇目次第:一《原道训》、二《俶真训》、三《天文训》、四《地形训》、五《时则训》、六《览冥训》、七《精神训》、八《本经训》、九《主术训》、十《缪称训》、十一《齐俗训》、十二《道应训》、十三《汜论训》、十四《诠言训》、十五《兵略训》、十六《说山训》、十七《说林训》、十八《人间训》、十九《修务训》、二十《泰族训》、二十一《要略》。 全书的序论和总结《要略》,简略概述了全书的主题和著书宗旨:“言道”和“言事”。“言道”就是以“道”为“纪”(根本),掌握自然界运动的规律;“言事”就是以“德”为“纲”(纲要),考究社会历史变化的规律。“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要略训》中还概述了先秦诸子学派的起源和兴衰,对孔子、墨子、管子、晏子、纵横修短之术,申子刑名之书以及商鞅之法等都作了评论,其特点是用阴阳五行说配合于道家,以道家理论为纪纲总统百家之言,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的道家黄老代表著作。 《要略训》在总结《淮南子》全书的基本思想时说:“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道,则贱物而贵身;欲叁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尊天”指尊重自然。“保真”指保养精神。“贱物”指鄙弃物质生活和欲望。“外物”指屏除礼乐文化。“反情”指反于质朴。表达了《淮南子》鄙视权势、追求精神自由、清心寡欲的思想主张。 “道”是贯穿《淮南子》通篇的一大主题。《淮南子》论道,主要集中于《原道训》、《精神训》、《俶真训》、《览冥训》等篇中,认为“道”包含宇宙生成演化的全过程,是万物的总根源,这是《淮南子》的理论核心。《原道训》作为《淮南子》的第一篇,首先对先秦论“道”各家“弃其畛契,斟其淑静”作出自己的解释,故名“原道”。《原道训》中阐述了作为宇宙万物总根源的“道”,包含了各种矛盾,认为阴阳、刚柔等矛盾运动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内在原因。详细叙述了事物间、主客观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赋予老子“无为无不为”命题以崭新的涵义,提出“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以及“用于数命合于时”,“执道理以耦变”等深刻思想。在《淮南子》看来,“道”是一种抽象的“原则”,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任意变化,高深莫测,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变化都是按“道”的“法则”来运动变化的。认为天地未形之前的宇宙演化阶段,名为“太昭”,它的状态是“冯冯、翼翼、洞洞、”。由“虚霩”而有时空,由时空中的气运动变化产生万物、天地、阴阳、四时。 《淮南子》有阴阳刑德之说,强调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以人的自然化为前提,指出阴、阳分别表示事物矛盾的双方,德、刑是指阳气、阴气具有促进和消减万物生长的性质。《淮南子》认为,一年四季的形成是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天文训》中明确地说明:昼夜的变化就是阴阳的交替,季节的变化是由阴阳的胜负决定的。《淮南子》还把气分为精气和烦气,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智慧,禀受精气,动物禀受烦气。认为“精通”,“神气相应”是天人感应的基础,具有泛神论思想的特点。 《淮南子》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对黄老道家“无为无不为”理论的典型概括。《原道训》中指出:“达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即要达到“道”的最高境界,就要返回到清静,穷究万物之理,以“无为”作为终极。“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在《修务训》中还批评了消极“无为”的思想,提出了积极“无为”理论。在《淮南子》看来,真正的“无为”并不是寂寞无声,漠然不动,感而不应,推之不往,并不是在客观事物面前束手无策或任意妄为,因此而在《修务训》、《原道训》、《诠言训》、《主术训》、《氾论训》等篇中突出强调了“因资”和“待时”的思想。 《淮南子》中还具有“法治”思想。《主术训》中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强调法比君主还重要,君主的行为要以符合众人心意的“法”为准绳。和“道”、“法”、“礼义”等结合起来。《淮南子》主张对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改革,要求“法度制令,各因其宜”。认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氾论训》中特别强调“因时变而制礼乐”,“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做法。 《淮南子》提出了“安民”、“利民”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要“节欲”、“省事”、“勿夺农时”,发展生产以做到“足用”。《主术训》中指出:“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这同时也是立国和显君的根本。《淮南子》认为,这主要是经过体会“道德”、“节用”、“省事”,同时又采用“仁义礼乐”、“法”等“治之具”来实现的理想统治。另方面,《淮南子》强调通过“神明”、“道德”,适当满足人民的简朴的欲望,使人民“心返其初”,恢复臣民纯朴寡欲的“善性”,以制止暴乱,达到强国安邦的目的。 《淮南子》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反映了先秦、道、法、阴阳和辩察之学,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它的道原学说是西汉前期道家文化融合的理论结晶,反映了独尊儒术以前汉代学术的面貌,具有时代特点。《淮南子》的“无为”政治学说和法治思想,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提倡统治者要清心寡欲,勿夺民时。它的“民本”思想,“以实从事于宜”的自然观,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其宇宙论和阴阳五行思想,对汉代宇宙论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另外,《淮南子》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天文、地理、医学等资料,保存着若干相当有价值的神话传说,是原始神话文字资料的宝库。这些资料,在先秦书籍大量佚失的情况下,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 《淮南子》有一百六十余种版本和注本。其中许慎注辑本以孙冯翼《淮南子注》一卷,清嘉庆中承德孙氏刻《问经堂丛书》本最好。高诱注本,以明万历八年(1580年)九华山房刻朱墨套印本《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为最佳;以清光绪二年(1876年)红杏山房刻民国四年(1915年)蜀南马湖卢树楠修补印《增订汉魏丛书》本流传最广。清刻本中以清庄逵吉校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武进庄氏刻本《淮南子》二十一卷为佳。近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搜集了前人注解的成果,后又作《三余札记》对这部集解做了补充。此外,《淮南子》还收入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清光绪中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等丛书中。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