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
释义 | 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北方工业大学德育教研室!100041,北京石景山 摘 要: 论文评述了道教在古代小说和李白诗歌中的渗透以及道经中的文学作品 , 从而展现出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道教中国文学影响; 收稿日期:2000-07-04 Influence of Taoism on Trad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bstract: The essay expounds the permeation of Taoism into ancient novels and Li Bai's poetry, and dlso works in Taoist scriptures, where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on Chinese literature is shown. Keyword: Taoism; Chinese literature; influence; Received: 2000-07-04 世界上凡是影响深远的宗教, 都有自己的宗教文学, 道教也不例外。道教一经产生即很快向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 在文学中无可避免地摄入了道教的内容。一方面, 道教的宗教理想和神仙信仰给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巨大影响;另一方面, 道教又可以借助文学作为宣教的手段, 提高了自身的传播能力。 1 道教神仙思想对古代小说的影响与渗透 有很多道教经典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被尊为道教经典的《老子》、《庄子》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东汉时的《太平经》中有三首句式整齐的七言诗, 可看作文学史上七言诗的雏形;《抱朴子》一文文学价值颇高, 鲁迅在为许寿裳的儿子开列的《中国文学入门书十二部》中就列入了《抱朴子外篇》。《道藏》中堪称优秀文学作品的更是不胜枚举。 道教中的神仙思想又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东汉时已有不少神仙故事在流传, 所以才有王充《论衡》的问世。两晋南北朝时期, 以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志怪小说甚为流行。鲁迅评价说:“中国本信巫, 秦汉以来, 神仙之说盛行, 汉未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 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故自晋讫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志怪中有因果报应之类的话头, 受佛教的影响是无疑的。但志怪的滥觞毕竟是道教在推波助澜。可以说, 两晋南北朝的道教文学在小说中占着主导地位。 南北朝之后, 有关神仙方术等道教内容的故事不断增添, 丰富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宋太宗时, 李日方等奉敕编《太平广记》, 共五百卷。其中有八十卷是关于道教的, 在其他各卷中涉及道教的还有不少。不过, 在唐传奇中, 神仙志怪已不占主导地位。唐以前的志怪小说被当作实录, 唐传奇的作者则已着意于创作。所以唐以后小说中的神仙高道与他们的原形相去甚远。 宋代以后, 我国小说日趋发达, 明清两代成果尤其辉煌。明清有名的长篇小说, 极少有不涉及道教的。如《西游记》是以佛家上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 但是, 一切神、魔、人、仙、鬼等都是活动在道教观念中的天上、人间、地府三界。书中塑造的人物, 也大部分出自道教所尊奉的神仙系统, 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等。神仙与鬼怪斗争的方式以及由此而构成的情节场面, 也无不染有浓厚的中国固有的巫觋、方士的法术色彩。至于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的修炼秘诀中, 大讲精、气、神, 猪八戒讲“九转还丹”, 沙僧谈“明堂肾水”, 妖怪们挖空心思摄取唐僧的“元阳”以求长生等等, 可以说几乎全是以道教思想为基础而作的创造性想象。虽然作者既非语道, 亦非谈佛, 只是用创造性的想象力为现实社会留影, 但在不经意中, 却让道教思想贯穿其中, 可见道教对文学作品的渗透与影响是多么巨大。 《红楼梦》的艺术构思和写作方法也是深受道教影响。故事是以女娲炼石补天时, 弃置在大荒山青埂峰下的一块有灵性的顽石幻形入世的神话形式开始的, 这样, 立刻就把人们带进飘渺的仙境, 然后再由远而近、由虚而实地转入人间的悲欢离合。第五回作者又虚构了一个“仙花馥郁, 异草芬芳”, 住着警幻仙姑和众多仙子的美妙无比的天国——太虚幻境, 并借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 浮想联翩,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 天上人间、虚虚实实、出神入化, 使故事跌宕起伏, 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第七十八回写宝玉将晴雯当作芙蓉之神, 并以此作悼文, 寄托自己哀思。全书以道教的仙话开头, 又以道教的仙话结尾, 描写了道教的仙话开头, 又以道教的仙话结尾, 描写了道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的渗透, 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道教在现实生活中的整体面貌。由于曹雪芹非常厌恶世上的丑恶行为而与道教的出世思想发生共鸣, 所以他的这种心态在《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中留下了鲜明的印痕。 在《封神演义》这部神魔小说中, 其偏崇道教的倾向也非常明显。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把佛教的一些人物拉到道教中来。例如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能征服人心的救世者, 所以道教就想找一个道教神来取代或分享观音的权威。于是便有了九天玄女、梨山老母等道教女神, 可是都比不过观音菩萨。于是在《封神演义》里便异想天开地把她复归男身, 名为慈航道人, 并成了元始天尊的玉虚宫十二弟子之一, 连带把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也一起拉过来成了元始天尊的弟子。又如《封神演义》也把燃灯佛拉入道教, 称为燃灯道人, 用来帮助元始天尊共同完成兴周灭纣的事业。这种多教混同、道教作主的描写, 非常明显地显示了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与影响。 在其它古典名著中, 《水浒》一开头就推出了一个陈抟老祖, 以后又借洪太尉龙虎山祈请张天师赶走了妖魔, 从而导出一百零八将的故事。以后又有罗真人、公孙胜等道士的形象, 还描写了宋江梦见九天玄女并赐天书, 高廉的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巫术等等, 大抵对道教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的形象以及他的登坛祈风、排列八卦阵、演示奇门遁术等法术, 很大程度上也是按道教的理想加以神化的。 为什么道教会在文学作品中那么受重视呢?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一大概是封建时代的不少知识分子, 面对黑暗的现实而无力抗争, 所以产生浮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这样, 接受宗教的宿命论思想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其二是通过神仙形象的描写, 便于将真事隐去, 以减少忌讳, 作者可以放笔酣畅地去写, 或揭露时政的黑暗, 或揭露官场的内幕, 或伸张正义, 或鞭挞邪恶, 或歌颂爱情, 或梦想荣华。《聊斋志异》中的《司文郎》将八股取士和科举的主持人骂的一钱不值, 不过是借鬼讽人, 借神驱鬼。《柳毅传书》的故事则歌颂了真诚的爱情和正直的品德。还有那人神恋爱的故事, 那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王母蟠桃会、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等等。它不仅让人感到有飘飘欲仙之感, 还让人头晕目眩恍然如入另一个世界;不仅有神奇的色彩, 还有最真挚的人间感情。总之, 神仙鬼怪的形象在中国小说中屡屡出现并不完全出于“戏不够, 神仙凑”, 也不仅是“姑妄听之”以消愁解闷, 而是作为作品的一个思想因素而存在着。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小说的思想内容上, 而且表现在艺术创作方法上。道教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是《庄子》之文的典范作用, 它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富于浪漫色彩与绮丽想象的源头。二是道教信仰的神仙思想和创造神仙系统的思维方法, 被文学借用来编织那些虚幻的世界。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 在那瑰丽、神奇、谲诡、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中, 总会有道教所提供的意象在那里熠熠生辉。可以说, 离开道教, 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创造, 特别是志怪、神魔小说以及某些武侠小说中富有浪漫色彩的创造性想象。 2 李白的游仙诗 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创造是一个典型。李白从小生活在道教活动非常活跃的紫云山附近, 而道教圣地之一的青城山亦离此地不远。这样一个环境, 对李白青少年时期的影响是深刻的。他后来在诗中写到:“家本紫云山, 道风未沦落。”[2]“十五游神仙, 仙游未曾歇。”[3]就说明了这一点。 李白号称谪仙人, 后人称他为诗仙。他飘逸的诗歌风格,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的根深蒂固。李白后来离开了四川, 其原因在《秋下荆门》中说的很清楚:“此行不为鲈鱼脍, 自爱名山入剡中。”[4]入名山, 也就是他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说的:“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5]为求仙学道而漫游名山大川。这说明他求仙学道, 主要的是向往神仙世界的美妙生活, 而这种生活, 事实上又是和山水漫游的生活情趣联系在一起的。李白顺长江而下, 出蜀之后, 追求功名, 漫游名山, 求仙学道是同时进行的。而当他在仕途上失意之后, 他对于神仙世界生活的追求也就更加执着, 而这种追求往往蕴涵着对于山水之美的生活情趣的向往。虚无的神仙世界的美妙生活, 其实是在现实的丘壑之美中得到满足。他在《题元丹丘山居》中写道:“故人栖东山, 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 白日犹不起。松风清襟袖, 石潭洗耳心。羡君无纷喧, 高枕碧霞里。”[6]从中可以看出, 他所谓的神仙之游, 是多么其乐无穷。 李白一生与道教结缘, 以饮酒、赋诗、仙道为人生寄托, 写了很多与道教有关的诗。他想象加入神仙的行列, 与神仙携手同游:“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7]李白一生还希望建功立业, 但自己高洁的节操和傲岸的性格又不肯向权贵折腰, 因之不容于世, 只好在道教中寻求精神寄托:“我本不弃世, 世人自弃我”[8]在遭受重重挫折之后, 不得不“弃剑学丹砂, 临炉双玉童。寄言息夫子, 岁晚陟方蓬。”[9]他一生抱着成功的志向与命运苦斗, 一生也没有达到建功立业的愿望, 因之一生也离不了饮酒、赋诗和学道求仙。 他于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四月登泰山, 写下了《游泰山》六首, [1]反映出他对神仙道教的信仰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他写如何登泰山而想象神仙世界在眼前的幻象, “登高望蓬赢, 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 飘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扌门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他是那样热切地希望这一幻觉出现。但是究竟生活在现实里, 神仙仙境只存在于想象中, 当幻觉过后, 便又回到现实中来,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六首的最后一首, 开始是写实:“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但是笔锋一转, 很快便进入想象中的仙境:“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辉, 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 飘飘龙虎衣。门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线, 误攀织女机。”这六首游泰山诗, 是他登泰山寻仙境的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 李白的诗还描写了各色各样的道士的形象, 如《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写胡紫阳;《赠嵩山焦炼师》写焦炼师, 读来颇具道教神韵。“吴江女道士, 头戴莲花巾, 霓衣不湿雨, 特异阳台云。足下远游履, 凌波生素尘。寻仙向南岳, 应见魏夫人。”[1]出语清新、平实, 反映了唐代女子入道的社会画面。“ 上元谁夫人?偏得王母娇。嵯峨三角髻, 余发散垂腰。裘披青毛锦, 身著赤霜袍。手提赢女儿, 闲与风吹箫。眉语两自笑, 忽然随风飘[1]将一位传说中的女仙描绘出动人的魅力。李白还在《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怀仙歌》等诗中, 写自己和仙人同游的气派, 将诗人的艺术境界升到仙人的理想境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1]这是一篇抒发修道时的宁静、淡泊、自然、真率的诗歌。这种清幽的意境是隐居求仙者所追求的。 李白的游仙诗, 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藐视权贵, 渴望自由的真情流露。从他的这些游仙诗中, 我们可以感到, 他追求神仙世界, 实际上是为了追求一个远离现实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可见, 对道教的信仰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 3 道经中的文学作品 宗教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越往源头上溯, 关系就越密切。汉代时已有不少神仙故事的书籍出现, 最有名的是刘向的《列仙传》, 这是道教初期阶段的作品。西晋荀洪撰写的一部《神仙传》也颇具特色, 它既是一部宗教著作, 又是一部优秀的志怪小说。有一些志怪作品是专为宣传道教而作的, 《汉武帝内传》、《洞冥记》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两部。《汉武帝内传》是写西王母降临汉武帝宫中的故事。《洞冥记》专门记载了与汉武帝有关的神仙怪异故事。道教徒的立场十分明显, 就是企望用此类故事扩大道教的影响。《道藏》中还收有其他神仙传记、高道传说多种, 这些文字自然首先是研究道教人物传记、道教历史演变的资料, 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如《续仙传》、《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三洞群仙录》等等, 都收有成百上千的神仙故事, 作为小说都饶有兴味。 首先, 道教经典中有关神仙与仙境的描写, 是十分精致华丽的, 富有文学色彩。其中有高居于天中心之上的玉京山, “仰吸天气、俯饮地泉”的万神之神元始天尊, 有“天姿掩蔼, 容颜绝世”的西王母, 有“身长九尺, 黄色鸟喙, 足有八卦, 以神龟为床”的老君, 有比附二十八星宿而炮制出来的二十八神将, 有早期道教的创始人张陵、葛玄、许真人、魏夫人, 还有先秦两汉传说中凡人肉体成仙的丁零威、王子乔、壶公、东方朔, 再加上后来被道教神化的关圣帝君、梓潼帝君、八仙, 甚至玉皇大帝以及他手下的天兵天将, 真是数也数不清;这些神仙分布在天宫、三岛、十洲、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那里不仅山清水秀, 长满了奇花异草, 而且金碧辉煌, 神秘莫测。住在仙境中的神仙或面日清秀, 美貌非凡, 或面如禽兽, 狰狞怪异。但人们自由自在、逍遥休闲, 不怕水火, 既能上天入地, 又能变化无穷, 多么令人羡慕。在《洞仙传》、《道学传》、《神仙传》、《三洞群仙录》等道教经典中, “斐忆蓝桥”、“令威仙鹤”、“曼倩偷桃”, “王母击节”、“琴高控鲤”、“黄安坐龟”、“王晖虎耕”、“陆羽鸟耕”、“王质烂柯”……这许许多多神奇怪异的故事, 引起人们无数美丽的遐想。 其次是有关鬼妖精怪的描写。人们相信世上有鬼怪的念头来源已久, 《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而为风云, 见怪物, 皆曰神。”[1]据说这些鬼怪是会害人的。问题是世上本来就没有鬼怪, 而不驱妖除魔, 道士岂不是要失业, 于是, 道士又得从巫觋方士及民间迷信那里搜罗有关鬼怪的传说, 炮制出一个庞大而恐怖的鬼怪队伍来作为虚拟的“对手”。这些鬼怪蛊惑人类, 为害人类, 诡计多端, 变化无常。在道士的笔下, 似乎世上真有这么一个令人毛骨悚然、阴森可怖、防不胜防的鬼怪世界。以至于后世道经中的鬼怪, 形象就更加丑恶恐怖了。如《无上秘要》卷十中的五行之鬼, 《大道玉清经》中的“罪鬼”、“地狱鬼”等, 都是那么狰狞可怖。 最后是有关道士与各种法术的描写。从巫觋、方士到道士, 他们请神驱鬼, 沟通人神鬼三界的法术五花八门, 这些法术本来就是由人们的迷信心理而产生的, 而道士又把它们变得玄而又玄, 机巧百出, 令人目瞪口呆, 所以人们心目中逐渐产生了对神通、法术的迷信。这些不可思议、奇怪困惑的幻术, 便在好奇的人们中间相传, 变本加厉, 越传越神, 而道士们就趁机把这些法术敷演成种种神奇故事, 统统装进道经中。如《抱扑子内篇·登涉》中戴炳“以越章封泥”杀死鼋精;[1]《神仙传》卷五中栾巴作符劾治狸精;[1]卷八中左慈的分身之术, “能变化隐形, 以一人分作百人, 百人作千人, 千人作万人”;[1]卷二中的道士皇初平能使“白石皆变为羊”;[1]卷四中的孙博能“口中吐火”[1]玉子能“作雷雨云雾”[2]等等。总之, 他们神通广大, 无所不能。 当然, 道经中的文学描绘还有很多, 如《山海经》中那么多谲诡绮丽, 变幻莫测的神话传说;《昌宇经》、《五岳真形图》、《青灵经》、《真诰》中充满讲神仙、鬼怪的五光十色的想象;《庄子》中描述的“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的神人;《楚辞》中记载的抚长剑佩玉珥的太一, 龙驾帝服的元中君, 还有昆仑、蓬莱的仙人等等, 这支神鬼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故事也越编越精美, 更加富有文学色彩, 为文学提供了无数神奇丰富的想象力。后世许多神仙精怪的传说故事, 多取材于道教经典。 参考文献 [1] 鲁迅 .鲁迅全集 .九卷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4 3 [2] 李白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1 69 [3] 李白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1 63 [4] 李白 .秋下荆门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4 1 [5] 李白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唐诗百家全集 -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2 2 0 . [6] 李白 .题元丹丘山记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1 68 [7]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2 2 1 [8] 李白 .送蔡山人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1 2 4 [9]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93 [1] 0 李白 .游泰山六首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1 37-1 38 [1] 1 李白 .江上送女道士楮三清游南岳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1 2 5 [1] 2 李白 .上元夫人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1 55 [1] 3 李白 .月下独酌 .唐诗百家全集—李白诗全集 , 海南出版社 , 1 992 , 1 5 [1] 4 礼记·祭法 .十三经 (上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1 993, 537 [1] 5 葛洪 .抱朴子内篇·登涉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 993, 1 4 0 [1] 6 葛洪 .神仙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 990 , 30 [1] 7 葛洪 .神仙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 999, 4 4 [1] 8 葛洪 .神仙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 999, 1 0 [1] 9 葛洪 .神仙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 999, 2 1 [2] 0 葛洪 .神仙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 999, 2 2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