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杂诗十首(其一)张协) |
释义 | 《杂诗十首(其一)张协)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张协的《杂诗》共有十首,其内容比较广泛,这是第一首,诗写思妇怀远之情。通过细仔的景物描写和内心刻画,表现了女子的深切思念。 秋天的夜,凉风习习,清新凉爽的空气涤荡了地面上残暑留下的闷热混浊。蟋蟀在阶下鸣叫,发出凄清哀惋的声音,飞蛾在明晃晃的烛光前拂过,似欲将自己的身体化为灰烬。开头的四句渲染出秋天清冷而岑寂的气氛。虽然秋高气爽,然凉意拂人,已令人感到几分索莫之感。蟋蟀的鸣叫说明四周的阒无人声,飞蛾的扑火也暗喻女子的落寞情怀。这两句一写室外,一写室内,一为耳之所闻,一为目之所见,表面看来只是泛泛的写景,然正是通过这些琐细的描写,可以想见女子秋夜独坐,目光凝视着烛光,静听着庭中蟋蟀单调的鸣声,于是她心中升起了无边的愁思。 她愁思的原因便在下面两句中点明了,“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原来她的丈夫远出未归,令她只能空闺独守。“君子”是指她出门在外的丈夫,“佳人”即是思妇自称。这两句用了直陈的手法,点明了本诗的主旨。“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两句更补充说明了丈夫出门已久,节侯暗换,令人心惊。古人钻木取火,据说在不同的季节取火用的木质也不同,“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梄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李善注引《邹子》)这里以取火所用之木的改变来说明时光易逝,节候屡经变换,从而逗露出女子的相思之久,以及其青春虚掷,空房难守的慨叹。“君子”四句可以说是抒情,表现了女子对游子的相思。 “房栊无行迹”以下复由情入景。房室空空,再没有他的身影,没有他的步履,庭院中的秋草长得茂盛而碧绿,勾起人伤心的往事。青青的苔藓爬满了空墙,蜘蛛的游丝在四周的屋角随风飘动。这四句勾勒出一片寥落而凄迷的景象,一方面说明自丈夫离家外出后,庭院荒芜,屋庐颓败,尘封网结的情景,另一方面也以景色的萧条冷落衬托出女子百无聊赖的心绪。至于这四句中写景的细腻及表现心态的逼真,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得极为透彻:“凡人所思,未有不低头,低头则目之所触,正在昔日所行之地上。房栊既无行迹,意者其在室之外乎,于是又稍稍抬头一看,前庭又无行迹,唯草之萋绿而已。于是又稍稍抬头看,惟见空墙而已。于是不觉回首向内仰屋而叹,惟见蛛网而已。如此写来,真抉情之三昧。”吴氏的分析很细致,毋须我们再费口舌,所可赘述一句的是,诗人这里用了“萋以绿”、“青苔”等字,显然是以绿色来作为画面基调,在中国古诗中绿色往往有令人伤感的意蕴,如李白的“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就是。 诗的最后两句又从景回到情,“物”就是上文所写到的诸般景物。由于眼前的所见,令女主人公生出许多怀念,《文心雕龙》中说:“物色相召,人谁获安?”那秋色的凄清,故物的萧条,都枨触起女子的相思之念,于是令她愁肠百结,无法排遣。 古来写思妇怀人的诗很多,如在张协之前的《诗经》中的《伯兮》,《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明月何皎皎”等都是,然张协诗中的写景更趋细腻,景与情的结合更加水乳交融,体现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具体表现在语言锻炼、结构精巧等特点。前人评张协之诗“词彩葱蒨,音韵铿锵”,多“巧构形似之言”(钟嵘《诗品》),可知他有意识地追求诗歌艺术表现的完美。如本诗中“清气荡暄浊”、“钻燧忽改木”、“沉忧结心曲”等句都可见其于遣词造语上的锤炼之工。诗中“蜻蛚吟阶下”四句与“房栊无行迹”四句都以两两相对的句式出之,虽然对仗未十分工整,然已可见作者有意追求对偶之美的祈尚。全诗在声调上一韵到底,体现了诗人对声韵的讲究。写景和抒情的交叠出现,则表现了布局上的匠心。凡此种种,说明晋代诗歌在继承汉、魏古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五言诗形式上的完美,著力于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张协的这首诗就体现了这种诗歌发展的趋势。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