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汉传佛教节日
释义

汉传佛教节日

汉传佛教节日大多与佛菩萨的诞生、成道等纪念性活动有关,即如下面要重点介绍的浴佛节、观音诞、腊八节,及以祭祀先祖、超度荐亡为内容的孟兰盆节。其中“腊八节”“盂兰盆节”(或称“鬼节”)已逐渐演变成民间的习俗而在较大程度上脱去了宗教的色彩。
浴佛节
浴佛节是佛教徒为祝贺释迦牟尼诞生而举行的盛大的宗教活动。南传、藏传以及汉传佛教中,由于对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期存有分歧,所以,浴佛节并不统一。1954年在缅甸首都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上,规定公历五月间的月圆日为“世界佛陀日”,叫做“吠舍佉”或“维莎迦”节。这是根据南传、藏传佛教的佛诞日而作的规定。汉传佛教由于长期以来约定成俗,传统认为农历四月初八是佛诞日,所以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浴佛法会。下面我们谈谈汉地的浴佛节。
佛的出生,佛经中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据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即将临产,按当地习俗回娘家产育,途中经过“蓝毗尼园”的时候,生下了释迦牟尼。佛经上说,当时摩耶夫人自觉孩子就要出生,便伸手握住一枝无忧树枝,忽然,一个可爱的婴儿从她的右胁降生了。这婴儿四面八方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道:“天上地下,唯我是尊。”于是天空中天女散花、天使奏乐;地上有九龙喷水为太子“沐浴”。这位太子便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九龙喷水便成为浴佛节的依据。
我国东汉时便有浴佛的记载。到了唐宋,已经形成一整套浴佛仪式,场面热闹非凡,犹如一个盛大的节日。宋人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对“浴佛”有这样一段描述:“浴佛之日,僧尼道流云集于相国寺。合都士庶妇女骈集,四方挈老扶幼交观者莫不蔬素。众僧环列既定,乃出金盘,广四尺余,置于佛殿之前。仍以漫天紫幕覆之于上,其紫幕皆销金为龙凤花木之形。又置小方座,前陈经案,次设香盘,四隅立金频伽,蹬道阑槛,无不悉具。盛陈锦绣檐褥,精巧奇绝,冠于一时。良久,吹螺击鼓,灯烛相映,罗列香花,迎拥一佛子。外饰以金,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其中不知何物为之,唯高二尺许,置于金盘中。众僧举扬佛事,其声振地。士女瞻敬,以祈恩福。或见佛子于金盘中周行七步,观者愕然。今之药傀儡者,盖得其遗意。既而揭去紫幕,则见九龙饰以金宝,间以五彩,从高噀水。水入盘中,香气袭人。须臾,盘盈水止。大德僧以次举长柄金杓,挹水灌浴佛子。浴佛既毕,观者并求浴佛水饮漱也。”
唐宋以降,明清以来,浴佛节都是很热闹的。现在寺院里在浴佛节不但有浴佛式,同时还有祝诞仪。大体情况如下:
(1) 佛诞仪:全寺僧众云集大雄宝殿,有居士参加者,居士当站僧人排后。钟鼓齐鸣,磬止,维那举腔,唱“宝鼎𦶟名香”香赞。 主法拈香礼拜毕,大众合掌唱,诵《圣无量寿光明王咒》三遍。主法居中跪下,监院(或斋主)居后跪下,押磬云:“金钟才叩,绕龙象一班齐;梵音演处,祝如来之圣寿。”然后,维那跪下称道:“哇地一声,尘刹国中现妙相,周行七步。”然后众接:“人间天上独称尊。”维那又道:“偏设六度慈航。”众接:“拔济众生苦恼。”维那呼:“仰叩洪慈俯垂明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县某寺。白言:当代住持、弘法沙门。”后众接:“监院比丘等。”然后,维那敲两下引磬道:“于今某年四月初八日恭逢世尊降诞良辰,云集僧众,登临宝殿,讽演秘章。”众接道:“称扬嘉号。”维那呼:“所集功勋,端为庆祝南无娑婆教主。”众接:“释迦如来。”维那呼:“释迦如来。”众接:“释迦如来。”维那呼:“本师释迦如来。”众接:“金莲座下。”维那呼:“伏愿扇慈风于末世,揭慧日于中天,百亿山河。”众接:“全彰法王妙相。”维那呼:“大千刹海,灌沐我佛金身,指出本有菩提。”众接:“圆成众生种智。”维那呼:“仰劳大众,称念金刚无量寿。”至此,主法等皆起立,悦众押磬举腔:“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接从《楞严咒》中“萨怛他”起,念毕接《心经》,再接念三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最后唱《佛宝赞》和念《赞佛偈》。众齐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如来”。一边念,一边在主持、维那的带领下出位绕佛,然后归位、拜愿称佛菩萨名号、宣疏、打三归依。全部佛诞仪至此结束。
(2) 浴佛式:一般先在毗卢殿或法堂放置一尊降生像(即圣童像),于大雄宝殿置浴盆一只。用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䓖、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诸香,用布囊包煮成香汤,然后把香汤盛入浴盆内,再放上两把小勺备用。
准备工作就绪,执事僧在寺院中鸣板(由慢渐快)作为号令。四众弟子闻板声云集大雄宝殿。比丘、比丘尼身披袈裟,居士身穿海青,依次分班对面而立,手结毗卢印。四众到齐后,由引磬开静,按一定节拍转身向上,面对佛菩萨顶礼三拜、问讯。然后仍两班对面站立。执引磬引礼二人,执事六人,一捧炉盘、一托卧具的侍者二人,皆对面而立。主法人居中,面向外。维那呼:“恭迎圣像。”持引磬者、持钹、钲等诸法器者引礼前行,次执事、侍者,主法最后,缓步至降生像前。仍分两班对面而立。主法人上香,展开卧具顶礼三拜。然后由维那师举腔,大众同唱:“稽首归依大觉尊”赞颂。然后主法请像,依次回大雄宝殿,沿途仍用四槌引磬。这时,大殿的钟和鼓齐鸣,主法把请来的圣童像安立于金盆香汤之中,打个问讯,退下归位,钟鼓止息。主法再上香,并展开卧具向上顶礼三拜。接着道:“我佛如来有沐浴真言。”维那接云:“谨当唱诵。”于是四众同唱《沐浴真言》。三称。接唱“菩萨下云中”香赞(也就是在鼓乐的伴奏下,一边拈香,一边唱的赞颂)。唱毕,主法向上顶礼三拜,颂词敬白:“时至机应,示现降生。脱珍服着垢衣,舍化城登宝所。今逢圣诞令辰,某寺住持比丘某甲率领四众弟子,敬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净水香汤,灌沐出世宝相,佛声玉偈,赞扬利生慈风。伏愿:三宝加被,民安国泰,佛日圆明,永耀当来。”然后,大众唱《佛宝赞》,接念《赞佛偈》,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一边按节拍念,一边在班首、维那的带领下出班离位,依次徐徐行至降生像前,一一用小勺舀着撒有新鲜香花的香汤水,边念释迦佛号(另一只手单合掌当胸),边浇灌圣童像。最后,绕行三匝,各归本位。等每个人都浴佛一遍,佛声停止。接着,四众仍在维那的统一指挥下唱“三愿”,念“回向偈”,打“三归依”,诵“浴佛功德”偈。最后,四众转身向上顶礼三拜,整个浴佛式圆满结束。
浴佛节这天,寺院里还要设斋供众,有的还吃阿弥饭(或称乌米饭,如果做成糕式,则名乌米糕。其饭盛行于元明,做法是用乌叶染米,或者用南天烛叶煮汁浸米制成),僧众还要举行过堂和放生等法事。
观音诞
农历的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诞日。这天,一般佛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观音菩萨的道场相当多,最著名的当推浙江普陀山。在普陀山,每当观音菩萨圣诞,大小寺庙都举行隆重的观世音菩萨圣诞祝仪。虔诚的善男信女不远万里,从四面八方来到海岛普陀,参加祝诞。近世的祝诞仪是这样的:僧众信徒闻号云集大殿。由维那师举腔唱香赞。然后诵三遍“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随即念《大悲咒》七遍(或二十一遍)、《心经》一遍。接着由维那举腔唱《观音赞偈》。偈曰:“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薰蒙。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两遍)在鼓、木鱼、磬、钹诸法器的伴奏下唱完偈后,接唱“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应池。尘刹国中咸事济,娑婆界内更垂慈。深恩穷劫莫能赞,冀愍群萌普护持。”念毕,接念“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然后在主持和尚及维那师的带领下,绕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数百、千遍)。最后拜愿、打三归依,祝诞仪到此结束。

观音香令诵经仪式(浙江普陀山)


除了释迦牟尼、观音外,还有不少佛菩萨的诞日也举行纪念仪式,如,正月初一为弥勒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为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为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为文殊菩萨圣诞;二月十八为药王菩萨圣诞;五月十三为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初三为韦驮菩萨圣诞;七月十三为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二十四为龙树菩萨圣诞;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菩萨圣诞;九月三十为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为阿弥陀佛的圣诞。此外,在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初八)、涅槃(二月十五日)、成道(十二月初八);观音菩萨成道(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和佛欢喜日等,都要举行纪念性活动。这些佛菩萨圣诞日和其它纪念日的依据都很难考证。但是,长期以来在汉地佛寺中,已经形成固定的纪念活动,只是各个寺庙的活动繁简不同罢了。
腊八节
腊,在我国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商朝称“嘉平”,到了周朝才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过来的。这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常在年岁之终、农闲之时,猎取禽兽以祭祀祖先。所以,自秦代统一历法后起,称十二月为“腊月”。
农历十二月初八,相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佛教徒称这一天为“佛成道日”或“成道节”,俗称“腊八节”。
据《佛所行赞》记载:佛在成道之前,曾遍访外道名师。为求得人生真谛,释迦牟尼还曾修了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或一麦”。形容枯槁,肋骨毕现,最终也没悟出道来。这位佛教的创始人感觉到:“如是等妙法,悉由饮食生,”不吃饭,什么也干不成。于是放弃苦行,重新寻找另外修行途径。他来到尼连禅河沐浴一遍。然而由于长期的苦行,仍感到肢体疲惫、无力。这时,一位在河边草地放牧的牧女善生,送他了一碗乳麋。他喝了之后,顿觉恢复了元气,精神振奋。于是来到河西岸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开始结跏趺坐,终于觉悟成佛。教徒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在各个寺庙兰若,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其仪式如下:
前同佛诞仪一样,悦众念完“祝如来之圣寿”句后,维那呼:“明星朗现,廓开佛眼悟菩提。慧日高悬,”众接:“洞彻众生具德相。”僧正或主持呼:“独露一乘般若,”众接:“照破三有迷关。”僧正或主持呼:“仰叩洪慈,俯垂明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县某寺,于某某(或称佛历)年腊月初八日恭逢世尊成道之辰,云集僧众,登临宝殿,讽演秘章,称扬嘉号。所集功勋,端为庆祝南无娑婆教主释迦如来,金莲座下,伏愿色空共演真常,含识齐成正觉。法华广记。”众接:“标佛果于心源。”僧正或主持呼:“灵鹫单传,列禅宗于教外,涅槃随机示嘱,”众接:“法藏遍界流通。”僧正或主持呼:“仰劳大众,称念金刚无量寿。”悦众押磬举云:“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下面仪式和佛诞仪同,此略。
从先秦起,腊日即被视为年节,但当时没有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开始固定到十二月初八日。据南北朝时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当时有戴假面具巡行逐疫的活动。书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的逐疫。”金刚力士是佛教里护法降魔的天神,民间在佛成道日时以此来驱邪逐疫,由此可见腊八在民间的影响了。
喝腊八粥又是腊八节的一大特色。这大概是为了纪念那个牧女善生吧!在寺庙里,僧人对喝腊八粥相当重视,每年到“腊七”(因为释迦牟尼是这天晚上开始悟道的),寺院里的僧侣都要准备谷果,涤净器皿,终夜经营,直到天亮。一大早就把粥熬好,然后供佛及僧,或者布施给路人。
在我国,食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据宋人吴自牧撰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各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名佛粥。”《天中记》中说:“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每逢腊八这天,不仅朝廷和官府要学着寺院做大量的腊八粥,而且民间也争相效法,广为流传,成为一时民俗风尚。

大铜锅(山西五台山)


腊八粥的制作方法,在古代,一般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见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后来,由于地理和其它原因,各地所选用做腊八粥的材料不尽相同:有的用大小米、芋艿、玉米、豆子等;也有的比较讲究,用大小米作主料,掺以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仁、葡萄、白果、菱角、苡仁、青丝、红丝、红豆、花生等等果物。在《燕京岁时记》中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葡以作点染。”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洗米、泡果、浸仁、剥皮、剔核、拣净、挑粹,细细加工,精心制作,一直忙到半夜时分。果米下锅后,先用大火煮,然后用文火熬,直到第二天(腊八)早上,粥浆稠适中,最后加白糖红糖。这样做出的粥,色、香、味具佳,营养丰富,且有药物功效。如红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磷、钙、铁及蛋白质等,可防治脚气,并对产妇有催乳、通乳的作用;红枣、花生有养血补气之功;核桃、松仁、桂圆等,有益脑、健脾、开胃、安神之用。难怪陆游在《食粥》中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佛书《释氏要览》在谈到腊八粥的益处时,云:“今析粥十利者:一、色(肤色、气色好;指身体外表)。二、力(食之身体有劲)。三、寿。四、乐(快乐、舒服)。五、词清(说话利索)。六、辨(谓辩也,思维灵敏,无滞碍)。七、宿食消。八、风除(体内浊气可以随之排出)。九、消饥。十、消渴。”
喝腊八粥有如此种种益处,自然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明清两代,喝腊八粥之风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北京过去每逢腊八时,熬好的粥,先盛出几碗来摆在供桌上,敬神祀祖。等到祭祀完毕,再把它继续盛起来装在食盆或提盒里,派人分头送给亲友们,作为祝福。不过一定要上午送,不能过了午时。这大概也和佛教的过午不食戒条有关吧。等到该送的都送过之后,全家人才一起享用腊八粥。华北地区的不少地方,腊八粥不但人可享用,家有“马牛羊鸡犬豕”的,也可跟着沾光,都有一份尝尝。据说,腊八这天,天廷照例派出牛魔王、弼马温、猪八戒等管理六畜的众神,下凡来到人间,查访各家牲畜的情况。当众神看到自己的同类与主人同享“腊八粥”时,便高兴而归保奏天帝而降福人间了。还有些地方的腊八习俗,是将粥涂在院里的花卉和果树上,认为这样明年的花、树会开花茂盛、果实满枝。这些习俗表露出了中国人“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和浓厚的人情味。用佛家的话说:“万物有情,皆有佛性”,既然如此,也该让它们都尝尝腊八粥。
在西北地区,有的地方腊八也有用羊肉的。陕西有的地方喜欢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谓之“腊八面”。潼关一带则重放辣椒油,以驱寒气,并取“辣”同“腊”谐音,当地称喝“腊八汤面”。东北哈尔滨等地,还有吃“腊八蒜”的风俗。这些都从“腊八粥”衍出。陆放翁《腊八日诗》:“腊月风和气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体现了诗人在腊八时洒脱、愉快的情怀。
盂兰盆节
在汉传佛教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都举行隆重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这就是有名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是依《佛说盂兰盆经》的故事逐渐发展起来的。据《佛说盂兰盆经》讲: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已获六通,在佛的诸大弟子中,他神通第一),以天眼通见其已亡的母亲落入饿鬼道中受苦。目连十分难受,马上用钵盛饭,送给他母亲。他母亲接到钵,急忙用左手遮钵,右手抓起饭来就往嘴里送,谁知饭还没送到嘴边就化成火炭。目连没办法,只好请教佛。佛说,你母亲的罪很重,不是你一个人的法力就可以救助的,必须靠十方众僧的道力,才能救度你母亲脱离苦趣。并教导说,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期满的日子(即自恣日),你应该在这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集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此之功德,仗十方众僧的神威道力救脱你的母亲。目连依此言而行,他母亲果然离开了饿鬼道,上生到人、天中,享受福乐。目连问佛,将来佛的弟子是否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自的父母?佛说,从今以后,凡佛的弟子,如果行慈孝的话,都可以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供佛及僧,为现生父母增福延寿、消灾免难,为过去父母离苦得乐,这是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好办法。
西晋竺法护最早把《佛说盂兰盆经》介绍到汉地来,没过多久,汉地佛教徒便开始依此经行事了。北齐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都提到盂兰盆会。宋朝志磐在《佛祖统纪》中记述了梁武帝萧衍于大同四年(538),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的情况。自此以后,历代帝王以及俗众,无不在盂兰盆节时举行祭报祖德的活动。唐道世在《法苑珠林》·《祭祠篇》中述说当时的盂兰盆节的情景时道:“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外有施主献盆献供种种杂事。”日本僧人圆仁,以其亲眼目睹的事实,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给我们留下了唐时盂兰盆节盛况的详细记录:“城(指长安)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其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相沿不改。但是,盂兰盆节的重点已经不再在供佛及僧上,而转移到荐亡、施鬼上,同时也更进一步民俗化了。荐亡、施鬼也不仅仅局限于寺庙。江南有不少地方还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施祭陆地、水上所有孤魂野鬼。不仅如此,艺人们还把《目连经》编成目连救母杂剧上演。总之,这个节日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人的“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国人所以普遍重视盂兰盆这个节日,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孝道”从来是头等大事。
元、明二代,盂兰盆节基本上以普度、讽经施食为主要内容。这天,对世俗人来讲实际成了“孝亲节”了。而在寺庙,虽仍举行拜忏、放焰口等佛事活动,但供僧的原意渐渐失去。到了清代,虽有人倡导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度鬼神,以求两全其美。但在民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的主要行事。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