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望岳》(杜甫)
释义

《望岳》(杜甫)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杜甫诗集中,咏岳诗作,共有三首,分咏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和东岳(泰山)。这首《望岳》是以泰山为吟咏对象的,约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作者“忤下考功第”后漫游齐(山东)赵(河北)一带时。诗人好象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大师,巧妙娴熟地调动了时空因素,采用广角镜头,摄下了东岳泰山高峻挺拔的雄伟景象,表现了自己豪迈乐观的旷达胸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上句是自问,看似突兀,却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诗人仰慕已久,渴望一见,今日终于实现夙愿的惊喜之情。同时也使人们顿生好奇之心,急欲同作者一起穷尽泰山真面目而后快。下句是自答。总括写出了泰山界跨齐鲁,苍茫阔大的整体景象。并暗中点出诗人登高远望之时的观察角度和位置。“青”,是写目力所及的大片山色。“未了”,是写泰山绵延不断的磅礴气势。这两句笔力雄健,酣畅淋漓,就象全景镜头一般,境界壮阔,气象万千,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杜甫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两句镜头由全景拉向近景,显现出了泰山峥嵘奇异的非凡景象。上句是说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使泰山集中了神奇与秀美的特色。下句是说泰山拔地参天,致使山南山北分出了阴阳晦明的两种天地。“钟”和“割”两个动词的运用非常生动、传神。“钟”字可见泰山神秀的自然景象。“割”字可见泰山高大的宏伟奇观。二者都有化静为动、富于活力的艺术效果。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写仰望中的动景。不再正面描绘泰山高大,而宕开一笔,由粗入细,着墨于山间浮动的白云和林中归飞的野鸟。“生”字“入”字,活灵活现,传神入化。请看:山中是云蒸霞蔚、变幻多姿,早已使诗人的胸怀为之激荡。为细察岱岳的神韵,直至看得瞪裂了眼眶,归巢的飞鸟也没有放过而尽入眼帘。这样,一幅巍峨壮美的泰山图,通过云和鸟的形象捕捉,便更加真实和显得生动了。“荡胸”和“决眦”两个词的运用,又极度表现了诗人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同篇首的惊喜动问一脉相承,使全诗格调统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的结穴,是透过一层收法:诗人是站在日观峰上望岳,尚未登临顶峰,眼前景象就已如此迷人,那峰巅绝顶处定会别具一番景象,岂不更令人心驰神往?于是,他便自然生出一种登临峰顶的愿望。一个“凌”字,用得传神,再加“会当”二字,便充分体现了诗人那种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豪迈精神。“一览众山小”乃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篇》)的点化,更具有了一种心游万仞、气吞山河的雄伟气概。

这首小诗,构思谋篇,绘景抒情,均具特色。全诗题为“望岳”,却不着一个“望”字,而又处处在“望”,以“望”字统摄全篇。诗人用设问作答开篇,继而描写“望”中所见泰山之雄伟气象和兴致感受,最后以想象中的登临作结。由远及近,由低入高,俯仰适度,层次分明。全诗情景交融,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充分表现了一位青年诗人壮志凌云,俯视万物的抱负和雄心,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江山的热爱。

《望岳》诗云: “齐鲁青未了”,《洞庭》诗云: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 “岱宗夫如何?”《洞庭》诗先如此,故后云: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使《洞庭》诗无前两句,而皆如后两句,语虽健,终不工。《望岳》诗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虽曰乱道可也。( [宋]范温《潜溪诗眼》)

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结语不过借证于孟,而照应本题耳,非真须再登绝顶也。……伯敬(钟惺)乃谓“此诗妙在起,后六句不称。”犹然俗人之见也。又谓“定用望岳语作结,便弱便浅。”请问将用何语作结耶? ( [明]王嗣奭《杜臆》卷一)

《望岳》一题,若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语,少陵只以四韵了之,弥见简劲。“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施补华《岘佣说诗》)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