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正议 |
释义 | 正议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2]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3]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4] 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5]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6]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7]子桓淫逸,继之以篡。[8]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9]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10]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11] 校注 [1]正:政治,政教。通“政”。《汉书·陆贾传》:“夫秦失其正,诸侯豪杰并起。”《注》:“正亦政也。”议:文体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本文作于建兴元年(223)。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义正辞严地驳斥了魏国所宣扬的蜀国投降于魏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的论调,抨击了曹氏父子盗国篡位的丑恶行为,表现出正义战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心。 [2]项羽:见《为后帝伐魏诏》注[18]。起不由德:起事的时候并不是靠道德的高尚(而是靠武力的强悍)。起,起事。《史记·项羽本纪》:“今君起江东,楚蠭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华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华夏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秉:执掌;主持。汤镬:古代酷刑。用以烹人者。《史记·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3]审鉴:慎重考虑,加以借鉴。次:近,接连。免身为幸,戒在子孙:曹操父子或许可以侥幸避免遭到报应,但上天会惩罚他的子孙来警戒坏人。戒,警戒,警告。《诗经·小雅·采薇》:“岂不日戒,严狁孔棘。”《荀子·富国》:“备官职,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又《大略》:“敬戒无怠。”戒在子孙,《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刑在子孙”。 [4]二三子:指魏国大臣华歆、王朗、陈群、许芝、诸葛璋这些人。他们给诸葛亮写信,劝蜀国投降并且作魏国的属国,认为这样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子,对男子的通称。耆艾:年寿长久。年六十曰耆,五十曰艾。《诗经·鲁颂·閟宫》:“俾尔昌以大,俾尔耆而艾。”合为老人的通称。《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齿:指人的年龄。《左传·文公元年》:“君之齿,未也。”《注》:“齿,年也;言尚少。”《汉书·武帝纪》:“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承伪指而进书:顺承伪朝廷的意志而寄来书信(劝诱蜀国投降)。承,顺从,奉承。《诗经·大雅·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伪,非法窃据的。指,意旨,意向。通“恉”。《书·盘庚》:“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莽:即王莽(前45—23)。新王朝的建立者。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原籍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5)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8)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天凤四年(17)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23),新王朝终于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他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也是接近于为祸害国家的元首开脱罪责的行为呀!偪:侵迫。同“逼”。《左传·隐公十一年》:“实偪处此。”元祸,祸害的元首。苟免,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免。《礼记·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有若崇、竦称莽之功,《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有若崇、疎称莽之功”。 [5]世祖:即汉光武帝刘秀(前6—57)。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远支皇族。农民起义爆发时,他和兄长刘縯聚众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元年(23),取得昆阳之战的巨大胜利。不久,到河北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部分官吏、豪强的支持,镇压和收编起义军,力量开始壮大,遂与更始政权逐渐脱离。建武元年(25)称帝,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都洛阳。创迹旧基:在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基础又创立了东汉王朝,恢复了汉朝的根本。创,创建,建立。迹,前人遗留下来的事物、功业和言论。《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基,根本。《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奋:发扬,振作。《诗经·大雅·常武》:“王奋厥武,如震如怒。”羸卒:疲弱的士兵。昆阳:古县名,秦朝设置,在今河南叶县。新莽地皇四年(23)刘秀歼灭王莽的主力军于此。 [6]此二句是说根据正义的法则去讨伐邪恶的一方,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据,根据;依据。《史记·酷吏列传赞》:“赵禹时据法守正。”道,法则、规律。《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把道理解为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淫,邪恶。《孟子·滕文公》:“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7]孟德:即曹操。谲胜:靠欺诈胜过别人。张郃:三国时期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义。初在冀州应募从韩馥,馥败,他以兵属袁绍,任宁国中郎将。官渡之战后归曹操,为名将之一。后任左将军。魏明帝时,率军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破蜀将马谡。诸葛亮再攻魏,他率军在木门(今甘肃天水)作战,中箭而死。阳平:古县名。西汉设置。治今山东莘县。汉中:见《禅李严表》注[3]。毒,痛恨;以为苦。以上几句是说刘备、曹操为争夺汉中之地时的一场交锋,以曹操退军为结局。《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云:“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二十四年春……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顒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是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8]子桓:即曹丕。淫逸:纵欲放荡。也作“淫佚”、“淫”。《国语·楚》:“还轸诸侯,不敢淫逸。” [9]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人。最初游说秦惠王吞并天下,不用。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之长。嗣纵约为张仪所破,苏秦遂至齐为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刺死。张仪:战国时期魏人。纵横家。相传与苏秦同师事鬼谷子,苏秦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张仪相秦惠王,以连衡之策说六国,使六国背纵约而共同事秦。秦惠王死,武王立,六国诸侯闻仪不为武王所信任,皆复合纵以抗秦。张仪离秦去魏,为魏相一年而卒。诡靡之说:欺诈有害的言论。驩兜:传说中的恶人。唐尧时,驩兜与共工共同为非作恶,被舜放逐到崇山。滔天:漫天。《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垫。”后借以形容罪恶、灾祸或权势的巨大。《书·尧典》:“象恭滔天。”《传》:“言共工……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唐帝:古帝名,即尧。帝喾之子,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以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讽解:不去正言来解释。禹:夏后氏部落领袖,史称禹、大禹、戎禹。姒姓。鲧的儿子。古史相传禹继承鲧的治水事业,采用疏导的办法,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悉平。舜死,禹继任部落联盟领袖,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东巡狩至会稽(今江苏、浙江等地区)而卒。稷:五谷之神。《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文藻:词采,文采。翰墨:笔墨。借指诗文书画之类。 [10]大人:德行高尚的人。《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荀子·解蔽》:“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 [11]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如果军队中的士兵都抱着不怕死的精神去作战,一定会夺取天下。轩辕氏:即黄帝。古史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战胜炎帝于阪泉(一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市解池附近),战胜蚩尤于涿鹿(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部、桑干河流域,邻接北京市),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黄帝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整卒:整顿军队,率领士兵。可得干拟者哉:可以由此推断出战争的胜负。干,求取。《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荀子·议兵》:“兼是数国者,干赏蹈利之兵也。”拟,揣度,估量。《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疏》:“以此深赜之理,拟度诸物形容也。”《墨子· 经》:“举,拟实也。”可得干拟者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有得于碍者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