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欧大任《西樵大科峰观日出》 - 明山水诗赏析 |
释义 | 欧大任《西樵大科峰观日出》 - 明山水诗赏析欧大任《西樵大科峰观日出》明山水诗鉴赏 欧大任 明河渐没见长空,海上鸡鸣日已红。 地涌千峰元气里,天连诸水大荒中。 云边乍听罗浮凤,曙后偏惊碣石鸿。 便欲乘风到银阙,扶桑东望思何穷。 广东南海县的西樵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二十八瀑布和二百零七泉之胜。周围四十余里,幽谷翠嶂,飞瀑流泉,奇花异草,雕梁画栋,形成一个秀丽的风景区,与博罗县境内的东樵罗浮山并称,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大科峰”为西樵山主峰,高三百四十四米,是西樵山观日出的理想之地。欧大任此诗描写大科峰观日出的情景,气象雄伟,郁勃豪壮,给人一种壮观天地之间,涵泓广大,气韵沉雄之感。 首二句写天晓日出之景。银河渐渐隐去,长空出现熹微之色; 大海之上仿佛雄鸡高啼,一轮红日跃出海面,染红了半边天空。“明河”,即银河。第一句隐括晚唐李商隐“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之意而成,与第二句写日出形成相互照应之势,显得衔接自然,分外得体。 第二联写旭日映照下天地之间的壮观景象。“地涌千峰元气里,天连诸水大荒中。”在蒙蒙元气里,西樵山四周,百千座山峰从大地涌出; 纵横交错的河道连接天际,奔流在辽阔的原野中。“元气”,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指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论衡《谈天》云:“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这里是指天地之间。“诸水”,是指西樵山附近北江、西江在三水西合流后东南流入海,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上分成千百河道,密布形如蛛网。“大荒”,《山河经《大荒西经》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谓大荒之野。”后指边远的地方或辽阔的原野。此二句以俯视的角度,表现了天地之间山的攒动和水的纵横。“涌”字和“连”字,虽平平道出,却给人一种内在的动势和气韵,可与盛唐气象相媲美。读此二句,令人马上会想起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想起杜甫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语句逼肖,意境神似,此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 第三联是观日出的想象。旭日东升,在蓝天白云之外仿佛听到东樵罗浮翠凤的鸣声; 天亮后又惊起大雁从北方的碣石飞来。这西樵日出是何等的壮丽,南来北往的凤鸟、大雁都集中于此,是多么吸引入。“碣石鸿”: “碣石”为山名,旧说在河北省昌黎县,据当代考古发现,认为碣石即今辽宁省绥中县海滨中的所谓姜女坟。刘峻《广绝交论》:“轶归鸿于碣石”,认为大雁都要在此落脚。这种具有想象性的描绘,自然为西樵日出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结尾两句表现得更为惬意。不妨借此而乘风到天庭遨游一遍; 此时极目东眺,那大海日出之处,不知令人产生多少遐思! “银阙”,是指天上的宫殿,神仙所居之处。“扶桑”,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树木,《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这里指日出之处。结句荡开一笔,虚处道来,更显气足神完。 这首观日出的七言律诗,不对日出之景作正面描写,而对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尽情渲染,虚实结合,纵横驰骋,在诸多的描写日出的诗歌中,也不失为一首佳作。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