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贺《感春》鉴赏、赏析和解读 |
释义 | 李贺《感春》鉴赏、赏析和解读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宋人说欢愉之辞难工,贫贱之辞易好,这本身就说明了做得凄恻动人的诗文,必须以生存的苦难作为代价。也许李贺是不该做诗的,但生活的困顿、个人的落魄却使天性忧郁的诗人不得不做诗。李贺确确实实是以呕出心血为代价来收取诡奇瑰丽的诗句的。这当然是诗坛的幸事。李贺之诗被人誉为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但反过来,人们能不为这位不幸的诗人惋惜吗? 李贺诗歌总的特色是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牛鬼蛇神纷至沓来,其诗歌内容多是他的幻想世界的外化物。这首《感春》 却颇为难得,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李贺的生活景况。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明时序正是春天。春天本应是万物恢复生机之时,世人在寒冬季节早在盼望春暖花开的春天。但在李贺眼中,春天却是一片愁红惨绿的伤心物。“萧条”之上着一“自” 字,更显出无可奈何的凄凉。为什么诗人对春而伤春?诗中继续道: 人处穷困潦倒之中实在难生赏春的雅兴,对花无端生悲。“北郭骚” 是出现在 《吕氏春秋》 中的一位穷困之人,李贺将他比喻自己家境的萧条。 颔联承接首联之意,继续状写穷困之景况,也见出心中的悲凉: 榆叶薄如莱子钱,舞儿腰若袅袅柳。这里需作一些解释: 榆树之叶,其状如钱,中间有孔,人又称榆叶为榆钱。而莱子钱则是南朝宋废帝景和元年所铸的一种钱币,极薄,故价值也低。“榆穿莱子眼” 意指家中贫寒,钱财无多。“舞儿”是诗人自比,穷困落魄已使自己骨瘦如柴。舞儿腰细原也是一种美,但到了李贺笔下,却令人起几多感慨。写家境萧条却不正面说出,寓意榆钱、细腰,其痛苦意味又比正面说出更为深长。 第三联中,诗人暂时置下贫困的愁苦,用两句话写春景。“上幕” 即“张幕”,古人每于春时张幕于郊外,祈燕求子,故云 “迎神燕”。春日融融,落花游丝在静静的太阳光下无声无息地飘荡,时而几声伯劳鸟的哀鸣,把人的思绪带回到伯劳因被后母所害而化鸟的悲惨故事中。这两句写得蕴含无穷。我们现在无从考证短命的诗人是否曾经娶妻成家,但单看这两句,一丝渴望获得平和温暖的家庭、能与子女共享天伦的情思是以一种何等样凄苦的笔墨写出来的啊!笔下经常出现 “秋鬼”、“败坟”、“冷血” 字眼的诗人心中原来也有着这样一颗温热、渴望的心! 自古才人多落魄。偏偏柔弱多病的李贺注定了没有发迹的希望,绝望的诗人只能遨游神仙鬼怪世界,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与神鬼之精神相接,以此来取得心理的平衡。诗人身处贫困潦倒、忧郁悲愤的处境,其内心的痛苦是怎样纠缠着他的灵魂啊!所以,在诗人听来,弹奏的胡琴声中也象是寄寓着诗人的怨恨,而自己满怀愁闷,却又惟有弹琴来排遣。胡琴声骤然而急,声声滑落琴槽,这又正似啼血的杜鹃、哀鸣的伯劳。 这首诗并不能反映李贺诗歌的风貌,但其中忧郁怨愤的情思却是和其他诗作相统一的。当我们读完全诗,回过头来替李贺想一想春天对他的意味,不是只有潦倒和不遇的悲愤了吗?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