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
释义 |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之阻①,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 集③,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 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 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④,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⑤,废而为丘墟;高亭 大榭⑥,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 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 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 忽⑦,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注释】①崤: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黾(miǎn):黾隘,古隘道名,即河南信 阳的平靖关。②襟喉:衣襟和咽喉,比喻险要之地。③走集:边境上的堡垒,这里 指往来必经的险要之地。④五季:五代,即梁、唐、晋、汉、周。⑤蹂践:蹂躏,践踏。 ⑥榭:高台上的敞屋。⑦治忽:治乱。 【鉴赏】北宋中后期,统治阶级生活腐化,到处建造台榭园圃以供享 乐。李格非写了《洛阳名园记》,共十九篇,逐一描写洛阳十九座名园的景 况。本文是写在这十九篇文章之后的跋。跋指出,天下的治乱从洛阳的 盛衰中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又能从园圃的兴废中得知,因此,当今官员 不可只顾眼前的享乐而忘记国家的安危,唐朝正是前车之鉴。此文可谓 见微知著,立意高远。 全文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洛阳 的兴盛与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这一观点;第二层是例证,以唐朝洛阳园 圃的兴盛与毁败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 志;第三层则归纳前两层含义,说明写《洛阳名园记》的意义;第四层卒章 见志,告诫当今公卿大夫们要记住历史的教训。 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论证了洛阳名园的兴废是洛阳城 盛衰的征候,而洛阳城的盛衰又是国家治乱的征候,因此,从园圃的兴废 可以知晓天下治乱的道理。其深意在于,通过例证告诫当今公卿大夫们 不可为一己之私欲而忘天下之治乱,而应把更多的精力从自己的家园转 移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这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的不 满。作者能在太平景象之中预见亡国危机,不久的“靖康之乱”证明了他 的真知灼见,见识深远。 本文虽二百多字,但内涵丰富,其最大的特点是小中见大,言简意 赅,见识高超,笔力高妙。宋人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说:“名园特游 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 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能为此 文。”清人董汉策评论道:“小题目成此绝大文字,识力笔力,高人数十百 倍矣。尤妙在不事雕饰,直笔写来,自有无数转掉,无限感怀,文叔称苏 门奇士,不虚矣。”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40-341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