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望天门山
释义

望天门山

诗词简介
       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总称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起句破空而来,力状长江撞开天门关隘奔腾直下的雄壮气势。一个“中断”,笔力斩截,令人想见东西梁山似乎因江水冲击才一分为二的情状,从而受到一种巨大力量的震撼。“碧水东流至此回”,转写汹涌澎湃的江水因被两山相夹于狭窄的通道之中,不得不回旋起伏、浪涌千叠,由此见出天门山的奇险和峥嵘。两句诗,一着眼于山而见出水势,一着眼于水而见出山势。反衬手法的妙用,于此可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出”一“来”,颇堪寻味。孤立地看“来”,似是立于岸上的诗人在观赏由远而近的“孤帆”;联系到“出”字来看,则诗意骤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静止地看山,山无论如何是不会动的,只有观者处于快速的运动之中,才会形成山由隐到显,宛如涌“出”的动感;更进一步,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形成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真切感受。这里,“出”字不仅暗点了诗人“望天门山”的位置,使得“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因有诗人的存在而情韵陡增,而且赋予青山以情感色彩,造成青山迎人的妙境。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指的便是这种情况。
       这首小诗不仅写景入妙,而且景中深蕴着诗人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强烈情感,令人读来,神思飞越,兴会淋漓。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 《 wànɡ tiān mén shān 》 
    《 望   天   门  山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tiān mén zhōnɡ duàn chǔ jiānɡ kāi , bì shuǐ dōnɡ liú zhì cǐ huí 。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liǎnɡ àn qīnɡ shān xiānɡ duì chū , ɡ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译文】 天门中开的地方,楚江夺得一条出路。到这里,东流的江水止了步,翻腾回旋,急急地向北奔注。两岸相夹的青山,从江左江右一齐迎出。逆着阳光望去,天边远处,有一片孤帆的身影显露。

    【逐句翻译】
    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急流将天门从中劈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青碧的江水东流到此旋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对峙青青山峰入眼帘,
    孤帆一片日边来。只见一片孤帆从日边驶来。
     

  • ①天门:即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江东的称东梁山,江西的称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似天门,因而得名。
    ②中断:指东西梁山之间被江水隔断。
    ③楚江:安徽省古属楚国,故流经这里的长江又称楚江。
    ④至此回:长江流至当涂,突然向北拐弯,故说“至此回”。
    ⑤日边来:指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 【评】
    写诗如丹青圣手,画出天门山水。又似蒙太奇,镜头摇移推拉,青山相对而出,孤帆一片自日边驶来,诗人船头飘然而立,一片心情自在其中矣。
  •           这是李白描写长江天门山的名诗。此处长江在安徽境内,古属楚国故名楚江。长江至此由东西向折向北方。第二句“至此回”亦作“直此回”。
             天门山,位于当涂、和县之间的长江两岸,江北和县的名梁山,俗称西梁山;江南当涂县的名博望山,俗称东梁山。天门山即是东、西梁山的合称。因东西梁山拔地而起,夹江对峙,形如天门,故称“天门山”。从船上远远望去,两山又宛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据说远古时,东西梁山联成一体,横亘江中,阻挡了长江东流,每当夏季洪水泛滥,两岸百姓苦不堪言。一次,玉帝巡游至此,令巨灵神用仙斧把东西梁山一劈为二,使洪水从两山当中流过。由于江流湍急,仍经常溺死人马。一天,一云游僧来到这里,自称奉玉帝命前来救苦救难。他纵身跃入长江,沉入江底。几天后,江中浮出一洲,就此缓冲了水势。此后,两岸变成鱼米之乡。有诗赞道:“巨灵斧劈翠微开,中泻洪流去不回;玉帝施恩天有眼,黎民喜庆福祺来。”
              天门山静似蛾眉,动如巨鳌。当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时,一切都安祥宁静,恰如李白《天门山》的描绘:“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沈青霭。”而当风卷涛吼、飞沙走石时,天门山则是惊涛骇浪,险象环生。
              天门山,东障金陵西屏八皖,地势险要,为长江咽喉,与江阴要塞相伯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李白《天门山铭》道:“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岸山顶昔日各有宋王元谟所筑城堡。六朝建都金陵,也都在两山屯兵捍御。据《当涂县志》载:南宋皇帝曾亲率水兵于此操练;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水师,也曾与元兵在此展开过激烈鏖战;太平天国将士在此架设炮台,阻击过清军。当年挖掘的战壕工事和炮台,今乃清晰可见。
          天门山是李白十分喜爱、反复吟咏的名山,途经采石、天门的文人墨客,也常吟诗抒怀。如宋韩元吉有《霜天晓角》词云:“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          本篇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远游之际。天门山在安徽当涂境内,系东、西梁山之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岩石突入江中,势如天门故名。
           首句说“天门中断”,也就意味着两山本为一体,只因阻碍了汹涌的江流,才被冲开而成两山。也就是《西岳云台歌》所谓“巨灵咆哮擘两山(华山与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流。”此句强调的是江水的冲决力。
            次句则反过来,写天门山对江水的约束力。由于两山束江,江水东流至此突遇阻遏,于是形成巨大的回漩和波涛汹涌的奇观。类乎《西岳云台歌》所写“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上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情景。一本作“直北回”,则是对长江过天门山的流向的精细说明,气势感稍逊色。
           三句写舟中望山。山,因为人的立足点在船上,所以有两岸青山迎面而来的感觉,也就是敦煌曲子词所说的“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可谓兴会淋漓。
             末句则写诗人之舟乘风破浪通过天门山的令人兴奋情景,因为是乘舟东向,朝着大海的方向,所以说是“(朝)日边来”。这时,读者仿佛看到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日涌出江心,在此壮丽的背景之上,衬托出一片风帆的剪影,景色是那样清新,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实在有些妙不可言。
            全诗以舟行移动视角,以兴会展开想象,有气势,有力度,“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扬一代。”(《唐宋诗醇》)
  •         天门山,是安徽省境内长江两岸对峙的两山合称。位于江南当涂县境内的称东梁山,位于江北和县境内的称西梁山。东西梁山夹江对峙,逼控着滚滚江水奔流而过,形势险要,如天设门户,故名天门山。
         首句是从上游远眺之景。“中断”两字,既写出江水咆哮之力,又点出天门山的峭拔对峙。一个“开”字,描状江水冲决天门、夺路而过的奔腾之势。一“断”一“开”,互为因果,互相衬托。
       次句乃小舟驶近天门山下近观之景。“回”字点出激流遇阻后的漩涡之急,以山托水。如果首句是山水合写,以水衬山,那么,次句则单写水。只两句,山水相托,辉映成趣,真是一派如画江山!第三句乃舟行至天门两山间所望之景。“相对出”三字,以静写动,写出了诗人的错觉,有意识地将主观感觉移情于客观景物,给静止的青山带来动态之美,隐寓着诗人初过天门山时新鲜惊喜之情。末句乃小舟驶出天门山后远望之景。“孤帆一片”反衬出江面波澜壮阔、浩瀚无际,“日边来”写所见之远,显示诗人潇洒的风貌,将读者视线引向远方,使诗境更加开阔浑浩、壮丽雄伟。
             全诗山、水,帆相互映衬。山,是多么峭峻;水,是多么矫健;帆,是多么潇洒,充满蓬勃朝气,当是开元年间诗人初次过天门山时所作。《唐宋诗醇》高度品评此诗说:“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