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望匡庐不可见·赵执信 |
释义 | 望匡庐不可见·赵执信望匡庐不可见·赵执信 诗题《望匡庐不可见》,诗眼在一个“望”字。四句诗,首句写望中迷濛之景;次句写望之弥远的惆怅心态;三四句写极望之情。在章法上,与杜甫《望岳》相仿佛。“望”的立足点在小船。诗人舟行波阳湖,远望庐山而不及登临,诗写的就是这种眼里烟云,望中心境。 庐山在南,波阳湖在北,距离那么远,如何把两者联系起来,以表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情呢?诗人选用了烟云、白鹭、明月三者作介体,构思很具匠心。首句“香炉”指庐山香炉峰,“湖”即波阳湖。“香炉烟散半湖云,”以烟化云、云飘湖上,巧妙地联结两地。其实香炉峰因终年云雾缭绕而得名,并非真有仙人在山上烧香以散发烟雾。诗人却从“香炉”二字生发联想,悬拟出炉中瑞烟千顷,散入波阳,化作半湖云霭,概括地写出雾里庐山,暗点题中“不见”二字。不见庐山,固然令人失望;但眼前这半湖云霭,既是香炉峰上飘来的烟雾,也就算略亲山色,堪慰远怀了。这个起句,把庐山写得似远似近,依稀仿佛,很有情韵。 第二句“舟入荷陂水又分”,“荷陂”是湖中多植莲藕之地,“水又分”指诗人乘坐的船经过荷陂后将另入港汊河道,距庐山愈行愈远。“又”字写出瞻望弥切的心情。这一二两句,写望中湖光山色,移步换形,很有层次。 三四句“却羡沙头双白鹭,潜随明月过匡君”,极望生情,翻出一个新的境界,是全诗警策之所在。“却羡”二字,紧承上句作一陡转。舟行水分,愈走愈远,因望之不见而羡慕白鹭。这一双白鹭有幸,得潜随明月,飞入匡庐,去看望(过,看望之意)匡君(匡庐)。白鹭之有幸,正反衬出自己身不能至的惆怅。这里,诗人用“白鹭”、“明月”把波阳、庐山两地联结。其实他在湖上,所见之物,决不仅仅白鹭而已,何以诗人单单选了“白鹭”这一意象入诗?又为什么说白鹭“潜随明月”?难道诗人仅仅出于写实,他看见的确实是一双白鹭?或因白鹭之飞不闻声,乃云“潜随明月”?或者说,诗人心有所属,意有所动,故而托此白鹭明月之意象以展示诗心?这是赏玩这首诗时值得留心的地方。否则,这首诗的佳胜,就难以品味了。 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前人使用“明月”这一意象说起。李白遥寄王昌龄的诗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怀友之心托诸明月,是因为其心皎洁,其意幽深,其情浩瀚,而这时王昌龄正蒙不洁之名,因此以明月为愁心的载体,使情与物融汇,互为表里,互相衬托,以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王安石《泊船瓜洲》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何以能预见还家之日,必定是晚上,而且一定在月下?窥其诗心,也是用明月之皎洁以衬出自己“此心如月”的情操,独来独往、不矜不伐的气质。由此可见,诗中明月,往往不仅是客观物象,而是一种意象。 这就回到赵执信这首诗中“双白鹭”和“潜随明月”的义蕴上来了。“白鹭”之形近鹤,是一种高视独步、纯洁、高雅的禽鸟。这一双白鹭托身于洁白的沙洲之上,更显出“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节操;这白鹭潜飞入山,“潜”字见其不矜不伐的安祥意态;随明月偕行,更见出一片圣洁澄明。白鹭之高洁,皓月之澄明,匡庐之神圣,三者融合,铸就了一个崇高圣洁的意境。诗人自削职后,或漫游,或乡居,其心如水,其志如月;现在对白鹭潜飞而兴羡,正因为他清白的胸怀与潜飞的白鹭这一意象和谐统一,物我交融。这正是这首小诗最耐咀嚼品味的地方。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