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
释义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诗句出处:《伤时》;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常闻贫贱士之常,嗟尔富者莫相笑。男儿得路即荣名,
邂逅失途成不调。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
劝人一种种桃李,种亦直须遍天地。一生不爱嘱人事,
嘱即直须为生死。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因知世事皆如此,
却向东溪卧白云。

《伤时》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注释】:

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财:

①财物;财产。《荀子·成相》:“务本节用财无极。”(本:指农业。)《韩非子·说难》:“暮而果大亡其财。”(果:果然。亡:丢失。)②通“材”。材料。《齐民要术·序》:“殖财种树。”③通“裁”。裁决。晁错《言兵事疏》:“唯陛下财择。”④通“才”。1.才能;才干。《孟子· 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财者。”(达:通达。)2.副词。仅仅。《汉书·杜钦传》:“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

有:

(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势:

①势力;权势。《韩非子·八说》:“任人者,使有势也。”辛延年《羽林郎》:“依倚将军势。”②依附权势的;势利。元稹《出门行》:“仁兄捧尸哭,势友掉头讳。”③力量;气力。《淮南子·脩务》:“(鸟兽虫等受制于人)各有其自然之势,无禀受于外,故力竭功沮。”(禀:承受,此指学习。沮:败。)④气势;力量的趋向。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兵势强盛。”⑤情势;形势;态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赞》:“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⑥时机。《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⑦方式;姿势。《淮南子·脩务》:“夫墨子跌蹄而趍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趍:同“趋”,奔向。阖:关闭。)魏学洢《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⑧男性生殖器。《晋书·刑法志》:“淫者割其势。”

即:

①走近;靠近。《论语· 子张》: “望之俨(yǎn)然,即之也温。”(俨然:庄重。温:温和。)《诗经·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②至;到。《仪礼·聘礼》:“宾即馆。卿大夫劳宾,宾不见。”(馆:宾馆。劳:慰问。)③就着(某种事物)。《史记·吴王濞列传》:“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④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⑤当下;当时。《汉书·龚遂传》:“(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⑥副词。1. 就是。《汉书·原涉传》:“(王)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2.立即;马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即遣兵三万以助备。”⑦连词。1.假如;假使。《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jǐng)。”(臣:谦称。敢:谦词。自刭:自杀。)2.相当于“则”。《史记·项羽本纪》:“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盐铁论·本议》:“贱即买,贵则卖。”3.即令;即使。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及瘳,或竟成痼疫。”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

识:

(一)①知道;懂得。《庄子·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②认识。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③识别。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④知识;见识。《荀子·法行》:“怨天者无识。” (二)zhì ①记住。《论语·述而》:“默而识之。”②标记。曹植《宝刀赋序》:“以龙熊乌雀为识。”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财:

①财物;财产。《荀子·成相》:“务本节用财无极。”(本:指农业。)《韩非子·说难》:“暮而果大亡其财。”(果:果然。亡:丢失。)②通“材”。材料。《齐民要术·序》:“殖财种树。”③通“裁”。裁决。晁错《言兵事疏》:“唯陛下财择。”④通“才”。1.才能;才干。《孟子· 尽心上》:“有成德者,有达财者。”(达:通达。)2.副词。仅仅。《汉书·杜钦传》:“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势:

①势力;权势。《韩非子·八说》:“任人者,使有势也。”辛延年《羽林郎》:“依倚将军势。”②依附权势的;势利。元稹《出门行》:“仁兄捧尸哭,势友掉头讳。”③力量;气力。《淮南子·脩务》:“(鸟兽虫等受制于人)各有其自然之势,无禀受于外,故力竭功沮。”(禀:承受,此指学习。沮:败。)④气势;力量的趋向。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兵势强盛。”⑤情势;形势;态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赞》:“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⑥时机。《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⑦方式;姿势。《淮南子·脩务》:“夫墨子跌蹄而趍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趍:同“趋”,奔向。阖:关闭。)魏学洢《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⑧男性生殖器。《晋书·刑法志》:“淫者割其势。”

同:

①会合;聚集。《诗经·小雅·吉日》:“兽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兽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辞·角调曲》:“泾渭同流,清浊异能。”②古代诸侯按时朝见天子之礼。《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赞礼者。)③相同;与“异”相对。《吕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文天祥《正气歌》:“牛骥同一皂。”(皂:通“槽”。牛马槽。)⑤统一;同一。《三国志 · 吴书 ·吴主传》:“同船济水。”《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伦:伦常纲纪。)⑥偕同。古乐府《木兰诗》:“同行十二年。”⑦参与。《武经总要》前集:“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疑。”(任:责任;职位。)⑧和谐;安定。《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谋闭:停止用计谋。外户:从外面关的门。)⑨整齐。《诗经 ·小雅·车攻》:“我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积单位,方百里为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11)古代乐律中的阴律,又称“吕”。《周礼·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

路:

①道路;路途。《楚辞·九歌·国觞》:“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②路程。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③途径;方向。《尚书·洪范》:“无有作恶,遵王之路。”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称引说话。)④仕途,执政。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之八:“当路公卿谁见待? 故乡亲友自疑非。”(待:宽容。疑非:怀疑有错误。)⑤法度;规则。李华《御史中丞厅壁记》:“遵王路以整多方。”(王:指先王。)⑥方面;地区。田艺衡《留青日记·赌博》:“苏常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苏常:苏州、常州。避禁:避开禁令。)⑦车。《左传·昭公四年》:“王思旧勋而赐之路。”⑧大。《史记·孝武本纪》:“路弓乘矢。”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区划名。宋的路约相当于现在的省,元的路约相当现在的地区。

 


  • 上一篇:古醉今忽醒,今求古仍潜。
  • 下一篇:时时数点仙,袅袅一线龙。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