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曹丕 ·黎阳作诗三首 (选二) ·其一
释义

曹丕 ·黎阳作诗三首 (选二) ·其一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途,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曹丕《黎阳作诗》共三首。两首四言,一首五言。这里赏析的是第一首。据《三国志》武帝本纪和文帝本纪记载,曹操在当年统一北方、征讨袁绍的战争中,曾多次用兵黎阳。其中以建安八年 (公元203年)用兵规模最大。曹丕诗盖作于是年。其时丕从军行征,年仅十八岁,风华正茂,英姿勃发。这般豪情壮志都生动体现在诗行中了。

黎阳,汉置古县。黎山在其南,黄河经其东。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因山取黎,因水取阳。在城西南有仓,亦称黎,相传为当年袁绍聚囤军粮之所。其地在今河南浚县境内。诗先从征行所经之地写起。“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境内,韩陵即韩陵山,在安阳东北约十七里处。两地相距不远,却是朝发、夕宿,暗示了征行的艰难。与所谓“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沚” (曹植 《杂诗》),“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木兰诗》) 之神游、飞度,语似同而义实相反。接下 “霖雨”、“困穷”、“沐雨栉风”具体描绘了风雨交加、泥泞满路的情况。“载驶载驱”则高度赞扬了士兵们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精神。这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诗经 ·东山》)、“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所描绘的情调是截然不同的。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我们为什么放着高殿大厦不住,在这泥泞中奔波?因为当年的周武王和周公旦不辞劳苦东征的事迹,早已给我做出了榜样!这里提到周武王和周公旦,决不是突然的。这一方面和曹操好自比周公 (如《苦寒行》:“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短歌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关,另一方面亦和黎阳地名有关。按,黎原殷朝属地,商末为周文王所灭,《尚书》:“西伯既戡黎”,即记载此事。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周公旦曾帮助成王平乱东征。旧说《诗经·东山》即咏东征事。曹操常自比周公,实际上正是他当辅佐汉献帝,四处征伐平乱的写照。曹丕正是把曹操这次征黎阳之行视为周公当年东征一般的。故巧借地名,咏周公以颂今,用意十分明显。说巧借地名援事,是因为黎与黎阳在古代并不是指同一地方,黎在今山西长治境内。然读者自不可拘泥名称,埋没了曹丕的良苦用心。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四句将古今融合起来,表达了对这次出征的态度。载主,可理解为戴主、拥主。救民,是说此征的正义。彼此一时谓古代周公、今天曹公所作所为一样,都是按天的意志行事,得到天助。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帝命征伐,都被曹氏集团视为周公式的行动。故曹丕将这次征袁绍之役称作是“救民”、“天赞”。这种心态我们可以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中清晰地看出。曹公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不正可以印证曹丕此时的心态吗?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这句话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曹军欲 “替天行道”面目。靖乱者,替天子平定叛乱也,是讨逆,是伐不义。故“靖乱”二字最能体现曹氏集团的政治立场、用兵方针。

此诗之妙,全在咏古喻今,措辞不露关节,而能表达胸襟。开头朝发、夕宿二句提示一段艰难行征,亦基为高超。这在纪征行诗中,还是不多见的。若将此诗作《东山》、《采薇》来读,则误解了诗人的主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