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明朝的“边商”和“内商”
释义

明朝的“边商”和“内商”

明初盐政,因循元朝旧制,只是元朝用现钱买卖盐引,明初改为纳粮取盐,实行“开中法”,即凡遇缺粮地方,如边塞,先由户部出榜公布地区,令商人往该地运送粮食,编制勘合及底簿,分立字号,一份发给收粮机关,一份发给各路转运提举司,商人在交纳粮食后,由收粮机关将所交纳的粮食数量及应支给的盐数,填给仓钞,由商人持仓钞到各转运提举司比对相符,按仓钞所填的盐数发给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然后自行运销等种种手续,都沿元制。实际这是一种盐粮兑换券,利用商人运粮,充实边塞之粮储。而当时开中商人,实际多在各边塞地区招募农民垦种,建筑台保,自相保聚,叫做“商屯”,寓屯于盐,实为垦殖边塞之妙法。永乐初仅在京卫开中,其他地区就停止了。不久因大军征安南,军粮不足,饷钱发不出来,又命令恢复各边塞开中之法。这时又因造的钱币过多,钱币贬值,就实行“食盐纳钞法”,按户散发盐,再按人口收钱,每户大人每月定量食盐1斤,交1贯钱,小孩一半。此法实行实际在坑害老百姓。在洪熙(1425年)初,一度停止开中法,改为用现钱买盐引,不久改回纳粮取引。正统(1436~1449年)初,因为商人到各盐场支盐,多寡悬殊,有的盐场支取的多,常常不敷支给,而有的盐场支取的少,常常堆积过多的盐,于是创行“兑支”之例:在两淮、浙江盐场不敷分配时,准许商人持引到河东、福建、广东等盐场支取。不愿用引兑取盐的,可以等五年,这叫守支。这样一来,年久得不到盐,用现钱买引的就减少了,为了补救,又把盐分做常股与存积两种:两淮、浙江、长芦之盐,都以十分为份额,将其中八分给守支商人,年终挨次支给,叫做“常股”。其余二分,则收归官府,边防事急,再召商入中(以粮换盐引),不分先后,引到即支给盐,叫做“存积”。其中常股者价格低,但不能及时支取盐,而存积者价格高,因能及时支盐,商人便多争购存积。于是常股之盐越来越堆积,而存积之盐却供不应求。为此,再实行“兑支法”。两淮、浙江的盐未能支取者,可以配兑长芦、山东的盐支取。有的一人兼支取几处的盐,道路遥远,很难都亲自办理,于是开中的边商就把盐引卖给内地的富人,从此有边商、内商之分。“边商”,即把粮食运到边塞换取盐引者。“内商”,即在内地买了边商的盐引守支者,内商之盐,因系守支,不能尽快得到盐,而边商之盐引,也不肯贱价卖出,于是盐引的售出渐渐少了,存积盐也真是堆积起来了,与常股盐一样。加上商人把盐引典当与人,名叫“伙支”,共同搭伙支取盐。把盐引转卖给人,叫做“卖支”,卖出的盐引支取盐。有的把假盐引卖给商人,冒名顶替真引,有的把旧引冒充新引重用,问题很多。成化间(1465~1487年),李敏(累官至户部尚书)在畿辅(大体为今日之河北省)、山西、陕西等州县,创立“折银”之例,改用粮换引为用银子换引。弘治五年(1492年)户部尚书叶琪推广李敏之法,全部改成用银子买盐引,缓解国库,并分给各边塞,供应粮饷。开中法,到此全变没了。先是弘治二年(1489年),因盐引积多,无盐支给,准许各守支商人收买余盐,来补充正引,从此正引之外,又有余盐。余盐,就是盐户生产正式纳税之外的盐。明初,商人凭引支盐,都有固定的盐场,不能越场买补。买补之例从余盐开始。余盐价低,只要领有勘合,即能支给,所以都希望买引支余盐。因为正盐价高,并且必须等候守支,耽误时间,所以愿买引支盐者少。因见有利可图,有权有势的大官乘机上奏皇帝,开发残盐,即以旧引来买余盐。从成化开始,到弘治,盐法受到极大破坏。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间,增添盐引,每正盐一引,准许买余盐二引,于是余盐引目,两倍于正盐盐引。余盐越来越多,正盐越来越积压,使得商人及生产盐的灶户都十分困难。投机的商人,凭藉引作依据,越场收买,甚至勾结盐户,私制私卖,私盐风行,积压的盐引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创行“纲法”。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