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明初的铜钱 |
释义 | 明初的铜钱元末钞币极为混乱,发行不统一,不仅官府发行,而且还赏赐钞印给官员任意印行。由于元朝中统年间交钞发行过多,钞价贬值十分厉害,京师用钞十锭,买不到斗粟。至正十六年(1356年)民间交易,拒用中统交钞,都是以物货交换。朱元璋即吴王位后,首先“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因他原想把国号定为“大中”,故名“大中通宝钱”。后建国为“大明”,各行省置宝泉局,与应天宝源局一起,都改铸“洪武通宝钱”。这两种钱的形制都较大,所以叫做大钱。当时铸钱,钱背面均注铸钱所在地,如在京宝源局铸京字,在各行省的宝泉局,分别铸豫、浙、福等字,后宝源局多不铸京字,民间无京字者不行。洪武四年(1371年)便将大中、洪武通宝大钱改为小钱。而各省所铸造洪武通宝小钱,重量不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政府作出统一币制的规定,将洪武通宝小钱分为五等,当一重一钱,折二重二钱,当三重三钱,当五重五钱,当十重十钱。与历代钱并行,严禁私铸。永乐、宣德以后,亦曾铸钱,这期间铸钱的质量,一般都较好,如洪武小钱较大钱“稍重而肉好更工致”。因此,铜钱购买力极高,币值也相当稳定。明初发行的铜钱,改变了元末物货交换状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铸钱不多,且流出国外亦不少,而鼓钱又因缺乏铜料,一时无法满足流通中的需要。同时,铜钱分量重,价值低,不便于数量较大的交易,也不便远地转运,对长途贩运贸易的人感到很不方便。因此,明政府又发行纸币。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