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弟俱时秀,长衢当自伸。”诗句出处:《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
建中即藩守,天宝为侍臣。历观两都士,多阅诸侯人。
邹生乃后来,英俊亦罕伦。为文颇瑰丽,禀度自贞醇。
甲科推令名,延阁播芳尘。再命趋王畿,请告奉慈亲。
一钟信荣禄,可以展欢欣。昆弟俱时秀,长衢当自伸。
聊从郡阁暇,美此时景新。方将极娱宴,已复及离晨。
省署惭再入,江海绵十春。今日阊门路,握手子归秦。
《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注释】:
昆:
(一)①同;共同。扬雄《羽猎赋》:“群娱乎其中,噍(jiū)噍昆鸣。”(噍噍:鸟鸣声。)②众。文莹《玉壶清话》卷七:“昆虫草木,亦无所伤。”《礼记·礼运》:“无水旱昆虫之灾。”③兄。《诗经·王风·葛藟(lěi)》:“终远兄弟,谓他人昆。”④后裔。《国语·晋语二》:“延及寡君之绍续昆裔。”蔡邕《汝南周巨胜碑》:“名振华夏,光耀昆苗。”(苗:后裔。)⑤通“焜”。明亮。扬雄《甘泉赋》:“樵蒸昆上,配藜四施。”(樵:焚烧。配藜:同“披离”,分散。施:布。) (二)hùn 同“混”。混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道经》:“有物昆成,先天地生。”今本《老子》作“混成”。[昆吾]1. 山名。《山海经·中山经》:“(阳山)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2.美石名。张君房《云笈七籤》卷二十六:“(流洲)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昆明]1.汉代池名。在长安。《汉书·元后传》:“秋历东馆,望昆明。”2. 古代西南部族名。《汉书·西南夷传》:“四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昆弟:
①同母的兄弟,也泛指兄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感于心,合于意,坚于胶漆,~~不能离。”②喻谓友好亲爱。《战国策·齐策》:“为~~之国。”弟:
(一)①次序;等第。后作“第”。《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汉书·朱博传》:“以高弟入为长安令。”②同父母而比自己年龄小的男子。《荀子·君子》:“杀其兄而臣其弟。”③指妹妹。《史记·陈丞相世家》:“樊哙(kuài),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xū)之夫,有亲且贵。”④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相当于“尽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重射:下很大的赌注打赌;射:打赌。)⑤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史记·吴王濞列传》:“今大王与吴西乡(xiàng),弟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结。”(乡:通“向”。)(二)tì同“悌”。弟弟顺从兄长。《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语气词。)俱:
①在一起;偕同。《游褒禅山记》:“遂与之俱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管子·大匡》:“入与父俱,出与师俱,上与君俱。”②一同;一齐。《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③皆;都。《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秀:
①谷物吐穗开花。白居易《杜陵叟》诗:“麦苗不秀多黄死。”②泛指植物开花。《诗经· 豳风· 七月》:“四月秀葽。”③草木茂盛。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春晚绿野秀。”④高出;超出。李白《庐山谣》:“庐山秀出南斗傍。”⑤出众,优秀。《宋书·谢庄传》:“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卿:对对方的爱称。)⑥美好;秀丽。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长:
(一)①长度;两端的距离。《考工记· 车人》:“车人为车,柯长三尺。”②长度大。与“短”相对。1.指空间。古乐府(木兰诗》:“北市买长鞭。”2.指时间。《韩非子·难一》:“矜伪不长,盖虚不久。”③巨大。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一定。济:渡。)④辽阔。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鸟飞不到吴天长。”⑤经常。张籍《猛虎行》:“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⑥长处;专长。韩愈《画记》:“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⑦擅长。《三国志· 吴书·周瑜传》:“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二)zhǎng ①年龄大;辈分高。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②排行第一。《史记·李斯列传》:“始皇有二十馀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③首领;首长。《礼记·曲礼下》:“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牧:官名。)④生长;成长。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⑤抚养。《诗经· 小雅·蓼莪》:“长我育我。”⑥滋长。《诗经·小雅·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盟:盟誓。用:以。)⑦增进;增强。《礼记·学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反:反省。)⑧提高。李白《与韩荆州书》:“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青萍:剑名。结绿:玉名。)衢:
①四通八达的大路。《左传·定公八年》:“林楚怒马,及衢而骋。”《晋书·羊祜杜预传论》:“江衢如砥。”(砥:磨刀石。)②树枝交错、分杈。《山海经·中山经》:“(桑)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当:
(一)①面对;面向。王充《论衡·变动》:“盛夏之时,当风而立。”②正在某处。《墨子·兼爱下》:“然当今之时。”③相当于;抵得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仪)乃曰:‘以一(张)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到。)④抵挡;抵抗。《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⑤遮挡;挡住。《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⑥担当;承受。《宋史·萧注传》:“敢当天下大事。”⑦担任;充当。《晋书·熊远传》:“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⑧主管;掌管。《左传·襄公二年》:“于是子罕当国。”⑨判决定罪。《史记·蒙恬列传》:“当高罪死。”⑩适应;符合。《汉书·盖宽饶传》:“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挫:屈辱。)(11)应该;应当。《后汉书·马援传》:“穷当益坚,老当益壮。”(12)介词。引进时间或处所。相当于“就在”。《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是:此。) (二)dàng ①恰当;得当。《礼记· 乐记》:“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②当做。《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③器物的底部或顶端。《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zhī),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卮:酒杯。)自:
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伸:
①指肢体或物体舒展开。《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②泛指伸展;扩展。《淮南子·本经》:“含吐阴阳,伸曳四时。”③申述。白居易《赠樊著作》:“冤愤一言伸。”按,②③两义又写作“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