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旱麓 |
释义 | 旱麓瞻彼旱麓, 榛楛济济。 岂弟君子, 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 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 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岂弟君子, 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 骍牡既备。 以享以祀, 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 民所燎矣。 岂弟君子, 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 施于条枚。 岂弟君子, 求福不回。 遥望旱山的山脚下,榛树荆树密密丛生。平易近人的君子,品德高尚有福禄。 祭神的玉壶多么洁净,醇香的美酒倒出来。平易近人的君子,祖宗赐你永恒的福禄。 老鹰展翅在天空盘旋,群鱼在深渊里跳跃。平易近人的君子,培养新人万万千。 美酒已经摆好,红色公牛已经备好,虔诚上供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保佑永远平安。 茂密的柞树棫树,百姓砍伐它当作祭柴烧。平易近人的好君子,神灵保佑他万事如意。 繁盛的葛藤啊,蔓延缠绕树的梢头。平易近人的好君子,求福不违先祖之道。 《旱麓》全诗六章,章四句,是一首劝勉君子修身进德,培养才干“以介景福”的诗,与上篇《棫朴》的主旨相姊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有伯乐,没有素质优良的驹子,也选不出千里之足; 世有重才惜才的贤明君主,没有个人自身的努力造就,也成不了堪为国家选取的有用之才。所以《棫朴》之后,复有《旱麓》之作。 旱麓,旱山山脚。旱山,疑因缺水得名。干旱的山麓,却“榛楛济济”,长满茂盛的林木,原因就在于榛楛本身对阳光雨露的争取与吸收,不断战胜环境,为自己创造茁壮成长的机会与条件。所以 《毛诗序》说: “《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用一句最简单明了的话来表述,就是通过干禄的途径,承担起有周王业的卫护职责。《国语·周语》说: “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若夫山林匮竭,榛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凋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这一席话,既是对本篇主旨的发挥,也是对有心干禄的君子的劝勉。对《诗序》关于本篇旨在“受祖”的论断,三家诗无异义,朱熹及其以降学者,也没有太大分歧。诗篇对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强调,很有远见和借鉴意义。 诗篇重在劝勉,因而六章中,除第四章外,其余各章均用比兴。兴中含比,以比明义,在组句成章,联章成篇的过程中,运用了各种美好意象和叠句形式,采取纵起横推的结构,从而把劝勉之意表达得亲切入微,层层转出,步步推进。一章以旱麓济济榛楛作喻,兴起干禄求福乃岂弟君子立身根本之教。二章以玉瓒祭祀宝器荣有为喻,兴起岂弟君子欲干禄(走入仕途)有成,求得厚福的必备条件 (传统美德。相传周国玉瓒之获得,系王季为西伯时,因功德卓著而为殷王祖乙所赐) 之启。三章以鹰击长空,鱼跃深渊为喻,兴起岂弟君子欲在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必须以先君为榜样,把自己造就成为大德大能之谕。四章变兴为赋,以祭祀求福过程为喻,指出岂弟君子修身进德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就像祭祀那样,供品已经摆好,花香蜡烛已经点燃,只剩上前行祭的一步了,这一步迟疑不上,就会失掉获福的机会。五章复以柞棫为人燔柴急需作喻,兴起岂弟君子修身进德为天地以及祖宗神灵所望之导。六章更以葛藟蔓延高枝以顺其性为喻,兴起岂弟君子修身进德,健康成长,不违先祖遗愿之望。由教而启而谕而导,最后提出期望。含蓄蕴藉,语重心长,感情真挚缠绵,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形象,可摸可触,实为大雅中不可多得之篇。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