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旭日晃漾 金光赫奕 |
释义 | 旭日晃漾 金光赫奕昆明东郊15里,山峦逶迤,树色葳蕤。古时,这里群鸟翔集,鹦鹉尤多,因称鹦鹉山。明代,人们见孔雀往来于山林,以为是凤鸟飞来,故又名鸣凤山。山顶密林里,建有一座道教宫观,名为太和宫,其中有铜殿铜瓦寺。初建时,远望“旭日晃漾,金光赫奕,射山谷欲动”,人们呼为“金殿”。久而久之,太和之名反逐渐湮没。 由山脚沿石级而上,可见三座号称“天门”的石牌坊屹立在古松岚光中。曲径清幽,天门雄壮,使攀登者常有超尘脱俗之感。三天门之上有一座古堡式的建筑——有城楼、垛口的“紫禁城”,城内有太和宫。宫门上嵌着“棂星门”三个金字,门扉上有楹联“无双玉宇无双地;一半青山一半云”,将名胜、山色概括无遗。踏进棂星门,沿阶往上,迎面高高的台阶上,两层石栏护卫着一座气势轩昂的殿阁,这就是著名的金殿。金殿正面楹柱上也有一副楹联:“金殿凤凰鸣晓日;玉阶鹦鹉醉春风.”景名、山名溶入联中,妙合天成。金殿从梁柱、斗拱、门窗、瓦顶、供桌、神像到匾额、楹联等,全用铜件铸成,耗约200吨。整个殿堂模仿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结构严谨,连结精密。殿中供鎏金神像五尊:中为真武帝君,丰姿魁伟,神态庄严;侧塑拘谨恭顺的金童玉女和勇猛威严的水火二将。殿前台阶及四周栏杆全用点苍山的大理石琢磨而成。远远望去,黄瓦白墀,掩映于青山绿树间,瑰丽、壮观。王灿《春日游太和宫》诗曰:“昂首天门接太清,犹疑楼上有仙迎。红茶翠柏千年树,绛阙玄都百雉城。” 据文献和寺内《碑记》记载,金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当时云南东川等地铜产丰富,每年都要外运至湖北城陵矶铸钱。后因战乱道阻,鹦鹉山道观道长徐正元便呈请巡抚陈用宾和世袭黔国公沐昌祚,仿湖北武当山天柱峰金殿形式,冶铜铸成殿宇,供奉“北极真武大帝”。明代后期,黔国公沐氏家运日衰,当时的黔国公沐天波认为,鹦鹉山在城东,山上立有铜殿,“铜乃西方之属,能茞木”,不吉,故由巡按张凤翮出面,将铜殿拆运至滇西的鸡足山。但这一旧金殿今已不存。现存鸣凤山金殿,为清初吴三桂重建,殿梁上尚留“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等字样。其时,吴三桂击溃李定国的大西军和残明势力后,很快占领了云南全境。清帝命他镇守云南,他拥兵十余万,“总管军民事”,实际成了统治西南的土皇帝。1669年后,康熙帝亲政,认为“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决心削藩。吴三桂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求助于神道为自己祈福,耗费巨资建造了这座金殿,并寓“镇北”之义。也有人认为他平生贪酷,“诛求杀戮,草菅人命,惧天降罚”,故建此殿。几年后,吴三桂起兵造反,在湖南称帝几月后病死。咸丰年间,回民起义,铜殿门格、瓦片、侍座、神像,均有毁坏。光绪年间,补铸了破坏部分,保存至今。 金殿始建成后,陈用宾曾亲笔书题一联:“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教弟子向那里跳出;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问先生从何处飞来。”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们既迷恋“一品朝衣”的仕宦生活又向往“剑影笛声”的仙踪归宿的复杂心理,写得潇洒飘逸,形象生动。 人们据此相传:陈用宾前生曾是鸣凤山下村里的秀才,因科举不第而到鸣凤山石洞内修炼,后遇吕洞宾未识,醉酒而死。他来生考上进士并被朝廷派到云南来当巡抚。他恍惚觉得这里的山山水水很熟悉,不禁感慨万分,给石洞取名“纯阳洞”,并在山上用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斤紫金铜,仿武当山太和宫造了一座金殿。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