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感怀诗一首(节选)》 - 唐·杜牧 |
释义 | 《感怀诗一首(节选)》 - 唐·杜牧[唐]杜牧 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 苍然太行路,剪剪还榛莽。 唐敬宗时,横海节度使李全略治沧洲,有谋逆之心。宝历二年(826)李全略死,子李同捷反,成德节度使王廷凑助之为乱。文宗大和元年(827)讨李同捷,叛乱经过三年才平息。杜牧在这首诗下自注:“时沧洲用兵”,即指此事。由此可知,诗人是因沧洲的战事感慨多年来藩镇为祸,使国家万方多难,写下这首长达五百多字的五言古诗的。 诗人用了很多篇幅从唐王朝的开国写到当时现实,追叙唐太宗“德泽酌生灵”的贞观之治,描绘安史之乱“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的惨状,称颂唐肃宗平定叛乱,使国家呈中兴之势。然而安史余孽继续祸害黄河南北,齐、蔡、燕、赵、魏五大藩镇互为婚姻、尾大不掉、背唐营私,可惜自安史之乱至李同捷谋反的七十二年间,再无李靖和李勣这样有为的将帅,历代皇帝望洋兴叹,征藩大事无人可托。以至到穆宗时,幽州未克融叛逆,因无人能率军克之,朝廷反而拜其为卢龙节度使,以换取他对唐王朝的承认,来维持可怜的帝王之尊。诗人在叙述中对藩镇横行、兵连祸结、朝廷软弱、国事不堪表示了极大的忧愤和失望,从全诗内容上看,这首诗写于讨伐李同捷的战争期间。 这里选的六句,说的是穆宗时蕃镇作乱,朝廷出兵讨伐的情况。头两句“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前句写朝廷兴师动众地讨伐叛镇。长庆元年(821),成德军大将王廷凑杀节度使田宏正,反唐。穆宗下诏征讨,一时间,魏博、横海、昭义、河东、义武五处节度使一起兴兵讨之,“五诸侯”即指此五位节度使。“一日”示时间短促,“五诸侯”见人马众多,结果如何呢?后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征讨的结果:声势浩大的王师出师不利,溃不成军,逃路之速如鸟展翅而飞那般迅疾。从中可观王廷凑为逆之难驯。 中间两句“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取《汉书·枚乘传》“必若所欲为,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语意加以翻新,比况也更进一层。一说收复叛镇比用梯登天还要难,一说得而复失比反掌还要容易。两个“之”都代叛镇所居之地。长庆二年(822)魏博又乱,卢龙、成德、河北三镇再次失掉,诗人对这种“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的局面,痛心疾首,在比喻与对照之间渗透忧患激愤之情。 末两句“苍然太行路,剪剪还榛莽”,极写太行路之难趋。《括地志》曰:“太行山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为天下之脊”,诗人用“苍然”二字总括太行山路幽长绵亘的特点,再用“剪剪”和“榛莽”体现山路狭窄,草木荒芜,这样太行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意就豁然显露出。可是,得而复失的卢龙、成德、河北三镇又都在太行山以东,要失而复得收复三镇,崎岖迢逆的太行山路是千军万马的必经之地。困难是可想而知了。其实,这两句是从另一角度将“取之难梯天”的意思反复托出,却显得更具体入微。因为,这不仅是写实,还是以太行山难以逾越来象征靠唐王朝的军事力量收复叛镇,此路不通。 杜牧“诗情毫迈,语率惊人”(《唐才子传》),有“小杜”之称,而这首感怀诗则明显有“大杜”《北征》之风味。全诗亦诗亦史,叙议相兼,气势如铜丸走坡,骏马注坡,读来酣畅淋漓。诗中“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这等警句,寓丰富于平实,寄深意于一瞬,写的虽是军事战争中的取舍得失,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却可使我们想落天外,触类旁通。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