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材须见像,藏剑岂为鱼。”诗句出处:《和曹侍御除夜有怀》;是唐朝诗人薛能的作品。
有病无媒客,多慵亦太疏。自怜成叔夜,谁与荐相如。
嗜退思年老,谙空笑岁除。迹闲过寺宿,头暖近阶梳。
春立穷冬后,阳生旧物初。叶多庭不扫,根在径新锄。
田事终归彼,心情倦老於。斫材须见像,藏剑岂为鱼。
效浅惭尹禄,恩多负辟书。酬知必拟共,勿使浪踌躇。
《和曹侍御除夜有怀》唐朝诗人薛能的作品。
嗜退思年老,谙空笑岁除。迹闲过寺宿,头暖近阶梳。
春立穷冬后,阳生旧物初。叶多庭不扫,根在径新锄。
田事终归彼,心情倦老於。斫材须见像,藏剑岂为鱼。
效浅惭尹禄,恩多负辟书。酬知必拟共,勿使浪踌躇。
《和曹侍御除夜有怀》唐朝诗人薛能的作品。
【注释】:
斫:
①砍;削。《荀子·性恶》:“工人斫木而为器。”②击。《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受敕出斫敌前营。”材:
①木料。《韩非子·内储说上》:“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②材料;原料。《管子·小问》:“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器:用具。)③供写作用的素材。《文心雕龙·镕裁》:“美材既斫(zhuó),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斫:砍削。)④特指棺材。《陈书·周弘直传》:“气绝已后,便买市中见材,材必须小形者。”⑤通“才”。才能;才干。《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奇(刘)孝材能,乃佩之王印,号曰将军。”(奇:惊异。)⑥有才能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须:
①胡子。《史记·高祖本纪》:“美须髯。”②等待;等候。《楚辞·九歌·少司命》:“君维须兮云之际?”③需要;需。林逋《山园小梅》:“不须檀板共金尊。”④必须;应当。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⑤须臾;片刻。《荀子·王制》:“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见:
(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像:
①肖像;相貌。《淮南子·说林》:“遗腹子不思其父,无貌于心也;不梦见(父)像,无形于目也。”②相像;相似。《周易·系辞下》:“象也者,像此者也。”③好像;仿佛。《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认得像是秀秀的声音。”④比如;比方。《儒林外史》第二回:“像这荀老爹,田地广,粮食又多,叫他多出些。”以上各义也作“象”。⑤依随;顺遂。《荀子·议兵》:“然后百姓晓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⑥法式;榜样。《楚辞·九章·橘颂》:“置以为像兮。”藏:
(一)①储藏;储存。《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②收藏;保存。《墨子·天志下》:“有书之竹帛,藏之府库。”③隐藏;包藏。《韩非子· 难一》:“术者,藏之于心中。”(术:指君主控制群臣的策略。) (二)zàng ①储存东西的地方。《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②内脏。后作“脏”。王充《论衡·论死》:“人死五藏腐朽。”③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大藏经。岂:
(一)副词。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左传·僖公五年》:“晋,吾宗也,岂害我哉?”②表示推测或疑问。相当于“是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二)kǎi 同“愷”。快乐;和乐。《诗经·小雅·鱼藻》:“岂乐饮酒。”[岂弟]同“愷悌”。和悦可亲。《诗经·齐风·载驱》:“齐子岂弟。”(齐子:齐国国君的女儿。)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上一篇:志士不伤物,小人皆自妍。
- 下一篇:短歌未竟日已没,月映西南庭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