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文天祥《议纠合两淮复兴》原文、注释和鉴赏 |
释义 | 文天祥《议纠合两淮复兴》原文、注释和鉴赏文天祥《议纠合两淮复兴》 清边堂上老将军,南望家乡泪湿巾。 为道两淮兵定出,相公同作歃盟人。 【注释】 (1)此诗作于德佑二年(1276)三月初,守将苗再成迎接文天祥一行入真州,将校、诸幕皆集聚在清边堂上,商议两淮复兴大事。苗成提出,只要淮东制置使(驻扬州)李庭芝与淮西制置使(驻庐州,即今合肥)夏贵,借丞相(文天祥)逃难在此之际,和好拒元,联合复兴,江南可定。这首诗即写此事。 (2)清边堂:指真州州治(办公地)。老将军:指真州守将苗再成等将校。 (3)歃(音“煞”)盟:古时立盟约的人,用血涂口边,表示不反悔,叫做歃盟,也作歃血。 【赏析心得】 文天祥一行,自德佑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被元军扣押往北,至二月二十九日,一夜之间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脱险,得以逃出,首尾恰好四十天。他们一入真州,见州人尽穿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好像重见了天日!宋将苗再成将文天祥一行迎入真州清边堂时,诸将校、幕僚接踵而来。 “清边堂上老将军,南望家乡泪湿巾。”当文天祥告知京城临安发生的事情时,聚集在清边堂上,消息闭塞的真州官吏慷慨激烈,不禁泪流满面。守将苗再成等老将军,看见脱险而至的文丞相,非常感动,信心百倍地提出,只要驻守庐州的淮西制置使、年近八十的老将夏贵与驻守扬州的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握手言欢(原来不和),分别率领军义(宋朝正规军与百姓义勇军的组合)之师,进至京口和金城(南京),即可钳住深入两浙的元军,切断后路,虏帅即可活捉也!“为道两淮兵定出,相公同作歃盟人。”大家认为,两淮合兵,江南传檄可定,绝对是个好计策。于是,文天祥与苗再成立即草拟通告,邀约两淮将领,聚盟立约,共拒元兵。不料,淮西制置使夏贵已在该年二月投降元军,八十余岁还成叛将,实在可叹可悲!淮东诸将,仅因消息闭塞,晚了几天,错失良机,再好计策也成泡影!实在令人痛心!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