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诗句出处:《送萧颖士赴东府,得散字》;是唐朝诗人殷少野的作品。
出门时雨润,对酒春风暖。感激知己恩,别离魂欲断。
邬载
策名十二载,独立先斯文。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虽承急贤诏,未谒陶唐君。
薄俸还自急,此言那足云。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
蕙草正可摘,豫章犹未分。宗师忽千里,使我心氛氲。
第二百一十卷
【注释】:
诗文 |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 | |
释义 |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诗句出处:《送萧颖士赴东府,得散字》;是唐朝诗人殷少野的作品。 官闲幕府下,聊以任纵诞。文学鲁仲尼,高标嵇中散。 | 出门时雨润,对酒春风暖。感激知己恩,别离魂欲断。 邬载 策名十二载,独立先斯文。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虽承急贤诏,未谒陶唐君。 薄俸还自急,此言那足云。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 蕙草正可摘,豫章犹未分。宗师忽千里,使我心氛氲。 第二百一十卷 【注释】: 散:(一)①离散;分散。《周礼·夏官·大司马》:“以九伐之法正邦国:……野荒民散则削之。”(削:削减其土地。)②分发;散发。《尚书·武成》:“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王守仁《登泰山》:“阳光散岩壑,秋容淡相辉。”③排遣;抒发。《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④纷乱。《淮南子·原道》:“不与物散,粹之至也。” (二)sǎn ①没有约束;松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庸:平庸。劫:劫夺,引申为强制其除去。)《北史·序传》:“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②闲散。《梁书·忠壮世子方传》:“性爱林泉,特好散逸。”③粉末状药物。《后汉书·方术传下 ·华佗》:“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职:①知道;了解。《吕氏春秋·勿躬》:“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则幽诡愚险之言无不职矣。”②掌管;主管。《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钟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燕:宴饮。钟:古容量名。)《管子·大匡》:“有司职之。”③职务;职位。《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④职能;职责。《荀子·君道》:“然后明分职。”⑤旧时下属对上司的谦称。《吕氏春秋·圜道》:“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侍主,主无不安矣。”⑥主要。《诗经·大雅·桑柔》:“民之未戾,职盗为寇。”(戾:安定。)柳宗元《天爵论》:“然则圣贤之异愚也,职此而已。”既:①尽;终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未既济。”②副词。已经。《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患:担心。)③连词。1. 常与“且”、“又”呼应,表示二种情况并存。《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2. 则;就。《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不:(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羁:①马笼头。《庄子·马蹄》:“连之以羁馽。”(馽:同“絷”。绊马足的绳子。)②系住。贾谊《吊屈原赋》:“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③拘束;束缚。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④寄居。也指寄居在外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单献公弃亲用羁。”⑤女孩的发髻。《礼记·内则》:“剪发为髻,男角女羁。”天: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天听:①上天的视听。《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自我民听。”②帝王的视听。《晋书·石崇传》:“陛下~~回达,灵鉴昭远。”听:①听。《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②听取;接受。《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③考察。《战国策·秦策一》:“且(陈)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去:离开。之:往。)④侦察;耳目;间谍。《荀子·议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治理。)⑤治理;审理。《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⑥厅堂。后作“廳(厅)”。《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大司马:官名。掌管国家军事。扶疏:枝叶茂盛。)⑦听凭;任凭。《汉书·薛宣传》:“卖买听任富吏。”《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亦:①副词。1. 相当于“也”、“也是”。《诗经·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老二。怀:怀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2. 表示语气的减弱。相当于“不过”、“只是”。《战国策·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好:喜欢。患:担忧。)②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止:语气词。觏gòu:相遇。)[不亦]用于反问句。表示委婉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昭:①光明;明。《诗经·小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明貌。)②明白;清楚。《论语·尧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③明显;显示。《诗经·小雅·鹿鸣》:“德音孔昭。”④古代宗庙神主排列之法,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穆。《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朕止含于伯字行中选择,庶昭穆顺序。”闻:(一)①听见。《韩非子·十过》:“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②听说。《韩诗外传》卷七:“吾闻君子不食鲡(lǐ)鱼。”③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韩非子·五蠹》:“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④见闻;知识。《史记·儒林列传序》:“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⑤闻名。李白《赠孟浩然》:“风流天下闻。”⑥领会;掌握。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⑦嗅。《韩非子·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 (二)wèn 名声;声誉。《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