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散文·班固文《苏武传》 |
释义 | 散文·班固文《苏武传》散文·班固文《苏武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据影印宋景祐刻《汉书》本,下同) 在史传文学中,人们往往班、马并提。其实,就总体水准而言,《汉书》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较《史记》逊色。但是,《汉书》中的某些部分,却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苏武传》正是《汉书》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初的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这样,两国关系开始解冻。天汉元年,初立的单于且鞮侯释放了以前被拘执在匈奴的汉使。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以作为回报,苏武正是执行护送使者去答谢单于的使命到了匈奴。可是,由于匈奴内部产生变故,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虞常货物,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节代表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匈奴单于则不惜毁弃刚刚得来的两国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企图杀尽汉朝使者,过后又以各种方式逼降苏武,完全置两国友好的大计于不顾。苏武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面对匈奴的威胁利诱坚贞不屈,维护了尊严,表现出高度的气节。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这篇传记,可供我们借鉴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它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节操落笔。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 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是苏武的两次自戮。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虽被张胜、常惠劝止,但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以至“气绝、半日复息”。在卫律等的抢救下才挽救了生命,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班固用重墨描绘的第二个场面是在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面,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荣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乘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当卫律举剑拟之时,“武不动”;当卫律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劝诱苏武投降时,“武不应”。“不动”,显示出苏武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高傲神态;“不应”,我们似乎看到苏武脸带微笑、冷眼旁观的轻蔑表情。六个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第三个场面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不能让苏武屈服。对像苏武这样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和极高的精神追求的人,只能从精神上摧垮。因此,李陵所采用的是攻心战。李陵的劝降极有说服力。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信义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留恋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李陵以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已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幸福、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这时候,只要苏武的爱国思想中稍有一点杂念,精神马上就会全线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使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苏李诀别也是班固用重笔描绘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上,虽然并没有正面描写苏武,但从李陵的言语中透露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从李陵的悲慨中,我们得知,背叛祖国的人,他们永远失去了支持自己的精神力量,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永无希望的追悔之中,与苏武得到的精神上的充实和功名上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示了苏武精神追求的高尚和不凡之处。 在用浓墨重彩写好一些典型场面的同时,班固对苏武长达十九年的生活都是简略地叙述,不少地方只是一笔带过。值得注意的就是,在这些极为简略的叙述中,由于抓住了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如在匈奴把苏武幽禁大窖,并且绝食时,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禀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仅有一句描写“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这些鲜明感人的细节,使苏武的形象进一步得到升华。班固正是依靠这样出色的剪裁与精妙的布局完成了苏武长达八十年的一生的传记。 其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在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节操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仕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等。他们当中,有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投降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委屈,李陵绝望,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其三,就是本文对人物语言的逼真叙写。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能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景、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辞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说是酣畅淋漓! “女(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於蛮夷,何以女为见?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正是这段铿锵有力的警告,使得匈奴不敢轻举妄动。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这两段完全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李二人的关系。 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娓娓动听。他层层进逼,从声名流播、家庭幸福、人生快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话,都做到了毕肖其人。 班固的史笔,虽被范晔称之为“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而不厌”(《后汉书·班固传》)。但其大部分篇章,与司马迁充满激情的叙写比较起来,总显得有点“质木无文”,《苏武传》则较好地克服了文学性不强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位忠君爱国的高大形象,一千多年来,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的榜样。而且在其他文艺形式,如戏剧、诗歌中一再出现。《苏武传》的苏李诀别、鸿雁传书等情节,早已成为典故,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反复引用,其影响之大,之广,在《汉书》中首屈一指。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