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散文·王安石文《祭欧阳文忠公文》
释义

散文·王安石文《祭欧阳文忠公文》

散文·王安石文《祭欧阳文忠公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见於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 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 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欧阳修逝世,当时担任宰相的王安石撰此祭文。文章称颂欧阳修一生立朝果敢刚正,建千载一时的功业,而对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又称颂欧阳修文章议论之卓越成就及其风格,并表达个人向慕瞻依之情。文思俊拔,议论精辟,为当时诸家所撰祭文中的代表佳作。

欧阳修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对北宋的政治,尤其是文学革新运动,有过特殊建树和重要的影响。面对欧阳修的逝世,在王安石思想上首先引起的是对人生寿考的思索。欧阳修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死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享年66岁。按传统看法,年过六十而死,不可谓无寿。然而像欧阳修这样的著名人物,人们期待他的是健康长寿,却意想不到在致仕一年后,就溘然长逝。王安石认为,人力本可以做到的事情,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还不能掌握期待;何况溟漠的天理,更难推求。王安石“夫事有人力可致”而“犹不可期”的心理,表达了对欧阳修之死的无限惋惜与悲哀。紧接着以一个转折句“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既对死者予以告慰,又用以自劝,并为下面的赞颂提供了条件。

欧阳修的声闻和传世之业,主要反映在文学方面,因此,祭文首先从这方面作评价。作者首先赞美他具有深厚的器质,高远的智识,这二者就是德与才,又辅之以精微的学术,三者浑然集于一身,而通过文章和议论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产生了一种“豪健俊伟,怪巧瑰琦”的风格。这既是欧阳修的文学风格,又是他的思想风格。这也是欧阳修创新之所在,又是同其他文学家区别之处。接着,作者进一步剖析揭示欧阳修的内部世界和文学创作特征,连用了四个比喻: 以“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形容欧阳修蕴蓄丰富的精神境界;以“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形容欧阳修光芒四射的文学成果;以“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形容欧阳修诗赋创作的风格特点;以“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形容欧阳修政治散文的风格特点。这四个比喻,形象地评价并赞美了欧阳修的文学业绩与风格特点。作者说:“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以文学印证欧阳修的为人,欧公的音容神态如在目前,与“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相呼应,文思严密。

欧阳修的名声和业绩也反映在政治方面。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举,任西京留守推官,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相)等要职,曾参与“庆历新政”,是一位三朝名臣。而于青年时期曾因营救范仲淹而被降职流放,庆历年间又遭诬出知滁州,神宗即位后又受毁谤而离开朝廷。因此,作者不胜感慨地说:“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这是欧阳修政治生活的特点之一。然而欧阳修能于“屯邅困踬,窜斥流离”,也即经历困难、遭受挫折,度过贬谪生活之后,经受了是非公论的考验,外界不能掩夺他的政治思想,终于“既压复起,遂显于世”。这是欧阳修政治生活的特点之二。欧阳修还具有“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这是他政治生活的特点之三。这三个特点,已令人充分认识作为政治家的欧阳修。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仁宗末年的立嗣问题,欧阳修同宰相韩琦等一起发挥了重大作用,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作重点阐述。先以“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对欧阳修能负安邦定国的重任作总评价,继而又以简要的描述予以引证:“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既刻画出了欧阳修英明果断的形象,又高度颂扬了欧阳修的功勋。这是从大节论定欧阳修,可谓一锤定音。最后以“功名成就,不居而去”一语赞颂其高风亮节,英名永存。末了,紧扣“祭”字,以不胜哀切和无限“向慕而瞻依”之心情收束全文。一片真情挚意绵延不绝。

欧阳修从政四十年,一直是领导古文运动和诗歌革新的文坛泰斗。他奖掖后进,不遗余力。曾巩、“三苏”父子和王安石,都是欧阳修的门下客。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中举,庆历四年曾巩为其向欧阳修致书绍介,曰:“王安石虽已得科名,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以为非欧公无足以知我。”至和二年(1055)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延见王安石。当时王安石为群牧判官,其文章议论,亦已知名于时,欧阳修赠以诗曰:“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人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王安石奉酬曰:“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王安石还接连向欧阳修上书,表示“愿趋走于先生长者之门久矣”。欧阳修与好友刘敞(原父)书曰:“得介甫新诗数十篇,皆奇绝,喜此道不寂寞,以相告。”他又向仁宗皇帝荐举:“太常博士群牧判官王安石,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这反映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王安石日后晋用,升任宰相,在政治上做出一番变法大事业,欧阳修对之早有预见。这位知音溘然去世,王安石在思想感情上所掀起的波澜完全可以想见,这篇祭文,就是明证。

一般的祭文,悼念死者,抒发哀思,情调往往伤感凄恻。王安石这篇祭文,以发挥议论取胜,成了欧阳修“盖棺论定”的评估。全篇不但文思俊拔,议论精辟,手法多变,而且比喻的使用,成为本文精采之笔,犹如给欧阳修以强烈照射,使其形象鲜明凸现。在比喻中又用工整的对仗排比句式,增强了作品韵味和节奏感,强化了抒情氛围。评论欧阳修的政治生活,手法简洁明快,高度概括,措辞精当,不容改易。“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绘形绘神,好一副果敢英明气概! 字字千金,铿锵有力,可谓传神大手笔。

祭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从评估转到悼念,哀痛依恋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综观全文,通篇情理融合、错落有致,确是千古不朽之作。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中思想个性和艺术个性极为鲜明的作家。他的散文擅长议论,以政论文成就为最高,抒情文以祭文成就为最高,记叙文和杂记小品,往往短小精悍,文辞精妙。王安石思想敏锐,见解精辟,发人之所未发;文风悍厉奇峭、雄辩有力,运思缜密,手法多变,结构丝联绳牵,提挈起伏,极有法则,形成了刚劲奇崛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于文坛。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