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墅即灃川,數畝均肥磽。”詩句出處:《遊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
謫棄殊隱淪,登陟非遠郊。所懷緩伊鬱,詎欲肩夷巢。 高巖瞰清江,幽窟潛神蛟。開曠延陽景,回薄攢林梢。 西亭構其巔,反宇臨呀庨。背瞻星辰興,下見雲雨交。 惜非吾鄉土,得以蔭菁茆。羈貫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灃川,數畝均肥磽。臺館葺荒丘,池塘疏沉坳。 會有圭組戀,遂貽山林嘲。薄軀信無庸,瑣屑劇鬥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庭除植蓬艾,隟牖懸蠨蛸。 所賴山川客,扁舟枉長梢。挹流敵清觴,掇野代嘉肴。 適道有高言,取樂非弦匏。逍遙屏幽昧,淡薄辭喧呶。 晨雞不餘欺,風雨聞嘐嘐。再期永日閑,提挈移中庖。
|
【註釋】:
故:
①緣故;原因。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高叔嗣《簡袁永之獄中》:“罪至欲何言,直以愚慵故。”②事。《韓非子·顯學》:“不道仁義者故,不聽學者之言。”(者:之。)特指祭祀、期會等大事。《禮記·玉藻》:“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③事故。《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④原來的;舊有的。袁凱《客中夜坐》:“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蘇洵《六國論》:“從六國破亡之故事。”⑤老朋友;舊交。曹丕《與吳質書》“昔年疾疫,尋故鄉離其災。”⑥去世。張居正《答總督王鑒川計處黃酋》:“近報吉能亦於三月三日病故。”(吉能:人名。)⑦副詞。1.本來。李白《白頭吟》:“兔絲故無情,隨風任傾倒。”2.仍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大人:對長輩的敬稱。)3. 故意。《史記·陳涉世傢》:“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之,忿恚尉。”⑧連詞。表示因果;“所以”。蘇洵《六國論》:“故曰弊在賂秦也。”2. 猶則,便。《周易·豫》:“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tè);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忒:差錯。)墅:
①鄉間草屋;田舍。陸遊《春晚苦雨》:“垂老臥村墅。”曹植《太山梁甫行》:“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墅。”(異氣:謂不同的風俗。劇:甚。)②別館;供遊樂休息的園林房屋。《南齊書》:“山圖於新林立墅舍,晨夜往還。”即:
①走近;靠近。《論語· 子張》: “望之儼(yǎn)然,即之也溫。”(儼然:莊重。溫:溫和。)《詩經·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②至;到。《儀禮·聘禮》:“賓即館。卿大夫勞賓,賓不見。”(館:賓館。勞:慰問。)③就著(某種事物)。《史記·吳王濞列傳》:“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④就在(某時,某地);就(某物)。《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⑤當下;當時。《漢書·龔遂傳》:“(盜賊)聞遂教令,即時解散。”⑥副詞。1. 就是。《漢書·原涉傳》:“(王)遊公母即祁太伯母也。”2.立即;馬上。《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即遣兵三萬以助備。”⑦連詞。1.假如;假使。《史記·季佈欒佈列傳》:“將軍能聽臣,臣敢獻計;即不能,願先自剄(jǐng)。”(臣:謙稱。敢:謙詞。自剄:自殺。)2.相當於“則”。《史記·項羽本紀》:“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鹽鐵論·本議》:“賤即買,貴則賣。”3.即令;即使。方苞《獄中雜記》:“其傷於縛者,即幸留,病數及瘳,或竟成痼疫。”灃:
①水名。在陜西境內。《史記·封禪書》:“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②[灃沛]雨水盛的樣子。《風俗通·聲音》:“暴風亟至,大雨灃沛。”䒠 fēng 草木茂盛。謝惠連《豫章行》:“憔悴謝華䒠。”川:
水道;河流。《周禮·考工記·匠人》:“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商君書·弱民》:“濟大川而無舡(xiāng)楫。”數:
(一)①計算。《莊子·庚桑楚》:“簡發而櫛,數米而炊。”(櫛:梳。)②比較起來最突出。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國初以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③責備;列舉(罪行)。《左傳·昭公二年》:“使吏數之。”④稱說;訴說。《後漢書·禰衡傳》:“馀子碌碌,莫足數也。”(馀子:其餘的人。)施鑒《天仙子·秋閨》:“無人處,深深語,天涯往事難重數。” (二)shù ①數目。《莊子·秋水》:“號物之數謂之萬。”②數詞。幾;幾個。陳恭尹《秋日西郊宴集》:“欲灑新亭數行淚,南朝風景已全非。”(新亭:亭名。)③算術。《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④天命;氣數。《史記·李將軍列傳》:“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⑤規律;法則。《禮記·月令》:“凡舉大事,毋逆大數,必順其時。”⑥技藝;方術。《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三)shuò ①多次;頻繁。柳宗元《捕蛇者說》:“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②副詞。屢次。《孫子·行軍》:“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四)cù 細;密。《孟子·梁惠王上》:“數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罟:網。洿池:池塘。)畝:
①田埂;田壟。《詩經·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東其畝。”②地積單位。《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隴畝]農田。杜甫《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南畝]泛稱農田。杜牧《阿房宮賦》:“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棟:正梁。)均:
①公平;平均。《詩經· 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賢:賢才。)《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韓愈《孟東野夫子》:“問天主下人,薄厚胡不均?”②全;都。《商君書·墾令》:“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墨子·尚同下》:“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千裡之外有賢人焉,其鄉裡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③等同;同樣。《荀子·議兵》:“令進而不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論衡·奇怪》:“天人同道,好惡均心。”《鶡冠子·環流》:“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為善均也。”④協調;調和。《後漢書·律歷志上》:“均其中弦,令與黃鐘相得,案畫以求諸律,無不如數而應者矣。”(黃鐘:古十二律之一,聲調最洪大響亮。)⑤同“鈞”。古代制造陶器的轉輪。《管子·七法》:“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則:法則,根本。朝夕:測日影的表。運均:運旋著的制陶轉輪;指難辨東西。)⑥衡量;比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與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⑦計量單位。《漢書·食貨志下》:“請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一均,率開一盧以賣。”(率:一概;一律。盧:酒甕。)⑧副詞。皆;都。《齊民要術·小豆》:“豆角三青兩黃,拔而倒豎籠叢之,生者均熟。”(籠叢:堆放在一起。)肥:
①肥胖。《漢書·趙充國傳》:“今虜馬肥,糧食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②茁壯;粗大。韓愈《山石》:“芭蕉葉大支子肥。”③肥沃;富饒。《韓非子·說林下》:“爭肥饒之地。”磽:
①土地堅硬而貧瘠。《漢書·賈山傳》:“地之磽者,雖有善種,不能生焉。”②同“墝”。土地板結多沙石;不肥沃。曾鞏《分寧縣雲峰院記》:“田高下磽腴,隨所宜雜植五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