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怨歌行》 - 魏·曹植 |
释义 | 《怨歌行》 - 魏·曹植[魏]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泫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这是一首咏史的政治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据近人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引《三国志·魏志·杨阜传》及《宋书·五行志》,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227)秋,天降大雷雨至杀鸟雀,庄稼倒伏,形成灾异,曹植乃在愤慨中写作此诗,借古事以抒其懑怨之情。 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尽力辅佐武王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抒发了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万千感慨洋溢其间。 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此乃全篇诗眼之所在。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运用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据《尚书·金縢篇》记载: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本是亲兄弟。周克殷后不过两年,武王病重,周公便向祖先上帝祷告,求以代身。当时太史写了祷祝文字,藏在一个用金属封缄起来的柜中。第二天奇迹出现了:武王康复。后武王殁,成王即位,因年幼而由周公摄政。周公的弟弟,即“二叔”——管叔、蔡叔,竟散布流言蜚语,诬陷周公要篡取王位,成王也因此对周公产生疑心。于是,周公离开周朝东征洛阳。周公在洛阳住了两年。这时“天大雷电从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这也就是曹氏笔端的“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的具体生动的描绘。“天威不可干”,“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大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更无因果报应关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怀疑忠信固然可厌,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赵幼文评说:“此歌客观地写录史实,即戛然中止,其意图则含蓄出之,‘悲且长’三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内容,使余韵隽永。”无巧不成书。曹氏在写此篇之末,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外表轻盈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颇具哲理的咏史诗一下子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后人读之,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