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成獨立,耿耿歲雲暮。”詩句出處:《贈益府群官》;是唐朝詩人盧照鄰的作品。
一鳥自北燕,飛來向西蜀。單棲劍門上,獨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群鳳從之遊,問之何所欲。 答言寒鄉子,飄颻萬餘裡。不息惡木枝,不飲盜泉水。 常思稻粱遇,願棲梧桐樹。智者不我邀,愚夫餘不顧。 所以成獨立,耿耿歲雲暮。日夕苦風霜,思歸赴洛陽。 羽翮毛衣短,關山道路長。明月流客思,白雲迷故鄉。 誰能借風便,一舉凌蒼蒼。
|
【註釋】:
所:
①處所;位置;地方。《墨子·號令》:“夜以火指鼓所。”《詩經·豳風·九罭》:“鴻飛遵渚(zhǔ),公歸無所。”(遵:沿著。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度:估量。)③不定數詞,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史記·李將軍列傳》:“未到匈奴陳二裡所,止。”(陳:同“陣”。)④量詞。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宋書 ·沈慶之傳》:“居清明門外,有宅四所,室宇甚麗。”《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⑤助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1.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荀子·榮辱》:“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2. 動詞後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戰國策·齊策四》:“視吾傢所寡有者。”3.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史記·項羽本紀》:“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⑥助詞。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多與“為”配合使用。《漢書·黃霸傳》:“食於道旁,乃為烏所盜肉。”(烏:烏鴉。)[所以]1.表示原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東西。《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憑借。《荀子·議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以:
①任用;使用。《楚辭·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②緣故;原因。《詩經·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認為。《戰國策·齊策一》:“皆以美於徐公。”④介詞。1. 表示使用的對象。用;拿。《韓非子·難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動作的涉及對象。與;同。《儀禮·鄉射禮》:“主人以賓三揖。”3. 表示動作的原因。因;因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臏以此名顯天下。”4.表示動作的方式和依憑。憑借……身份;按照。《論語·學而》:“使民以時。”(使:役使。)5.表示動作的時間。在;於。《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動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⑤連詞。1.表示並列、相承等關系。相當於“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國語·晉語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謀。”(惠:通“慧”。聰明。)2. 表示目的。為瞭;以便。《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假道:借路。)⑥助詞。用在往、來、上、下、內、外、前、後、左、右、東、西、南、北等方位詞前,表示對方位、時間、數量的限制。《呂氏春秋 · 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三官:指農工商三種職業。)⑦通“已”。1.已經。《三國志·魏志·杜襲傳》:“吾計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無以,則王乎?”成:
①完成;實現。李斯《諫逐客書》:“使秦成帝業。”②幫助實現;成全。《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③成為;變為。《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劉向《說苑·奉使》:“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mèi)成帷,揮汗成雨。”(閭:裡巷。袂:袖子。帷:帷幕。)④成果;成就。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蘊才略,壯而有成。”(蘊:蓄。)⑤成長;成熟。《荀子·天論》:“(萬物)各得其養以成。”⑥和解;交好。《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史記·張儀列傳》:“哀王於是倍從(zòng)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倍:違背。從:指合縱。儀:人名。)⑦已定的;定型的;現成的。《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薑維傳論》:“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咸:都。革:改變。)⑧層;重(chóng)。《史記·李斯列傳》:“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呂氏春秋·音初》:“為九成之臺。”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漢書·刑法志》:“成方十裡。”獨:
①單一;單獨。《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後漢書·崔駰傳》:“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②獨自。蘇軾《石鐘山記》:“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③沒有子孫的老人。《禮記·禮運》:“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④獨特;特異;與眾不同之處。《論衡·實知》:“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⑤專斷;獨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闇:同“暗”。)⑥副詞。1. 相當於“隻”、“僅僅”。張溥《五人墓碑記》:“獨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獨夫]1. 獨身男子。2. 殘暴無道為人民所憎恨的統治者。獨立:
①不依賴他人而自立。《易·大過》:“君子以~~不懼。”②突出,超群。《漢書·外戚傳》:“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立:
①站立。《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②豎立;樹立。《韓非子·功名》:“立尺材於高山之上。”葉適《終論七》:“的必先立,然後挾弓註矢以從之。”(的:箭靶。)③設置,建立。《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④制定。《荀子·議兵》:“立法施令。”賈誼《過秦論》:“商君佐之,內立法度。”⑤建樹;成就。《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兵精糧多,足以立事。”⑥泛指登上某種位置。《史記·陳涉世傢》:“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少子:最小的兒子。)⑦立刻;立即;馬上。《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追射我立盡。”《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耿:
①光明。蘇軾《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山頭孤月耿猶在,石上寒波曉更喧。”②耿直;剛直。韓愈《南山詩》:“參差相疊重,剛耿陵宇宙。”③心中不安。高適《秦中送李九赴越》:“適越雖有以,出關終耿然。”(以:原由。)④照。《國語·晉語三》:“若入,必伯諸侯以見天子,其光耿於民矣。”[耿耿]1. 心中不安。《詩經·邶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2. 微明的樣子。白居易《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3. 誠信的樣子。文天祥《正氣歌》:“顧此耿耿在,仰望浮雲白。”耿耿:
①忠誠的樣子。《楚辭·九嘆·惜賢》:“進雄鳩之~~兮,讒介介而蔽之。”②內心不安的樣子。《詩·邶風·柏舟》:“~~不寐,如有隱憂。”③明亮,光明。韓愈《利劍》:“利劍光~~,佩之使我無邪心。”耿:
①光明。蘇軾《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山頭孤月耿猶在,石上寒波曉更喧。”②耿直;剛直。韓愈《南山詩》:“參差相疊重,剛耿陵宇宙。”③心中不安。高適《秦中送李九赴越》:“適越雖有以,出關終耿然。”(以:原由。)④照。《國語·晉語三》:“若入,必伯諸侯以見天子,其光耿於民矣。”[耿耿]1. 心中不安。《詩經·邶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2. 微明的樣子。白居易《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3. 誠信的樣子。文天祥《正氣歌》:“顧此耿耿在,仰望浮雲白。”歲:
①星名。即木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歲在星紀。”②年。《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年。”③光陰;時間;時光。元稹《遣春十首》之七:“莫倚顏似花,君看歲如水。”④年齡。崔顥《江畔老人愁》:“少年欲知老人歲,豈知今年一百五。”⑤年景;年成;收成。《鹽鐵論·力耕》:“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登:莊稼豐收。)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暮:
①日落之時。《國語·晉語五》:“范文子暮退於朝。”(朝:朝廷。)②將盡;終末。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③晚;遲。《後漢書·廉范傳》:“廉叔度,來何暮?”(叔度:廉范之字。)④喻指衰老。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