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释义 |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鉴赏】 孟子认为,人不经过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是良知。这里的“良能”和“良知”其实指的就是人的天赋。不过,孟子注重的这个“天赋”跟我们日常所说的“天赋”不同,我们日常所说的“天赋”内容广泛,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而孟子所说的“天赋”是具有特定指向性的。 孟子在这句话后面还举了一个例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照孟子的思路看,这里的良知、良能主要是指“亲亲”和“敬长”。“亲亲”是孝,即孝顺父母,侧重于仁;“敬长”是悌,即尊敬兄长,侧重于义。那么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就是指仁、义、礼、智这一类先天具有的向善的本性。所以朱熹《孟子集注》解释说:“良者,本然之善也。”杨伯峻进一步解释为“本能”。朱熹的解释侧重于善,杨伯峻侧重在先天性。如果从孟子人性本善论来看,把“良”解释为趋善应更为准确,这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含义。但是孟子又曾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口之于味一类,也是人先天具有的,那么是否可以说,口喜欢美味、眼喜欢美色、耳喜欢美声、鼻喜欢香味、四肢喜欢安逸也是良知、良能呢?在孟子看来,这些是影响仁义礼智走向完善的因素,因而不属于良知、良能。可见,朱熹的解释更为接近孟子的原意。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的不断成长,外界的诱惑和选择越来越多,保持婴儿般单纯的心性和良知良能也越来越难,很多人都在无形当中丢失了自己的善性,丢失了自己的良知良能。于是,孟子又提出了“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希望人们能返回内心,关注善性。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善端和良知良能只是被后天的利欲恶行暂时遮蔽,并没有真正消失。只要愿意,他们随时可以止住恶行,回归到善的起点,重启善端和良知良能,因为为善之门永远都没有关闭。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