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德祐二年岁旦》 - 郑思肖 |
释义 | 《德祐二年岁旦》 - 郑思肖郑思肖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郑思肖(1240—1318),南宋末年诗人、画家,字忆翁,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原为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曾向朝廷献计抗敌,未被采用。宋亡,他住在苏州寺庙里,改名思肖,“肖”指宋宗室“趙”。终身再不出仕。坐、卧的方向都不朝北面,自号“所南”,示不忘宋室。善画兰,多露根,有时题无根兰,寓国土被夺之哀。写了很多抒发深沉爱国感情的诗,有《一百二十图诗集》、《所南集》。又有《心史》(又名《铁函心史》,崇祯时苏州承天寺淘井方发现),有人疑为伪托,俟考。画迹现存《国香图卷》。 德祐一年(1275),元兵占领苏州,作者正寄寓该城,第二年岁旦,感念时事,作诗二首,这是第二首。彼时南宋都城临安尚未沦陷,他期望朝廷振作,收复失土,愧怍自己是个文人,不能洒血疆场。 首联写国破之痛,说自己有桩心事一直放不下,谈起来就要伤心。释,放下,《韩非子·五蠹》:“因释其耒而守兔。”可证。是桩什么心事呢?苏州被敌人侵占了,南宋军队节节败退。颔联表达不降敌的决心,说苏州城暂时被元兵攻占了,虽身陷此城,心却忠贞不二,永远是大宋的人。颈联为自责,说自己读了许多书,可是一无成就,国难当头,手无缚鸡之力,怎能拿起武器去战斗?对自己的民族是有愧的。作者固然不能跟名将张世杰比,也不能跟能文能武的文天祥比,但比起误国殃民却心安理得的文臣陈宜中,不顾廉耻、背汉从金继又降元、助桀为虐的武将张弘范及其父张柔来,却不啻天壤之别。这种自责显示出他的高尚品质,也透露了他对国事的焦虑和忧愁。尾联即景生情,吐露自己的苦闷。他说在战争沦陷区内,看到城里的梅树又开花,报道春天的信息,更忘记不了失败的奇耻大辱。 全诗满溢爱国深情,作者热切希望朝廷振奋,却又对最高统治集团表示怀疑与不满,自己又无权无力,益发忧心忡忡。诗的构思巧妙,“长不释”之怀,跟“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紧密呼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擅长炼字选句,“暂”、“终身”、“只”、“耻”、“又”都准确贴切,使诗意连贯;“终身只宋民”则是诗的主旋律,令人回味不已。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