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感遇十二首(其一)
释义

感遇十二首(其一)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张九龄 (673—740)作。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李林甫等人谗毁,贬谪荊州。他写了十二首《感遇》诗,以诗言志,寄慨遥深。这是第一首。诗人以比兴手法,抒发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诗一开始即赞美春兰翠叶纷披,秋桂皎洁明净,它们气质清雅,具有无限生机。“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兰桂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使春、秋成了美好的季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二句,笔锋一转,写兰桂没有料到那些超尘出俗的山林隐逸之上,竟然由于闻到自己的芬香、而产生了爱慕之情。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作者代兰叶言志,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都是出于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取美人的采折欣赏,从而点出全诗主旨: 表达自己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均出于自己的本心,并非借此来博得功名富贵和外界的称誉。

      诗人继承了屈原在《离骚》、《桔颂》等作品中借物以咏人的传统艺术手法,从赞美兰桂来表现自我的品质、情操。语言朴素遒劲。结构严谨,风格高雅敦厚。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 ɡǎn yù shí èr shǒu ( qí yī ) 》 
    《 感  遇 十  二 首   ( 其 一 ) 》 
    .[ tánɡ ]. zhānɡ jiǔ línɡ.
    .[ 唐   ]. 张    九  龄  .
    lán yè chūn wēi ruí , ɡuì huá qiū jiǎo jié 。 
    兰  叶 春   葳  蕤  , 桂  华  秋  皎   洁  。 
    xīn xīn cǐ shēnɡ yi , zì ěr wéi jiā jié 。 
    欣  欣  此 生    意 , 自 尔 为  佳  节  。 
    shuí zhī lín qī zhě , wén fēnɡ zuò xiānɡ yuè 。 
    谁   知  林  栖 者  , 闻  风   坐  相    悦  。 
    cǎo mù yǒu běn xīn , hé qiú měi rén zhé ! 
    草  木 有  本  心  , 何 求  美  人  折  ! 
  •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译文】 春日融融,片片溢香的兰叶葱茏垂接;秋夜朗朗、掠人心魄的桂花月华般皎洁!这样繁茂,这般风韵飘逸,自然,春秋就成了美妙无比的季节。今天,谁知我独自前来品赏兰桂的芳姿,只是为拳拳服膺于她们的高洁品格。是呵,兰草和桂花本来就有芬芳的美质,何须你这隐逸之士前来攀折?


    【逐句翻译】

    兰叶春葳蕤,春光里兰叶儿茂盛纷披,
    桂华秋皎洁②。秋日里桂花儿嫩黄皎洁。
    欣欣此生意,他们欣欣向荣富有活力,
    自尔为佳节③。各自适应这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④,谁知引兰桂同调的隐士,
    闻风坐相悦⑤。闻此芬芳深深爱慕喜悦。
    草木有本心⑥,兰桂自有其高洁的本性,
    何求美人折⑦? 怎么会求那美人去攀折?
  • ①感遇:感激恩遇。
    ②“兰叶”二句:茂盛的春兰绿叶纷披,清雅的秋桂黄花 皎洁。屈原《九歌·礼魂》:“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 桂,故将秋菊换成秋桂。葳蕤,纷披貌。汉东方朔《七谏初放》:“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 而来风。”
    ③“自尔”句:指兰、桂在各自适当的季节显示其葳蕤、皎洁的特点。自,各自; 尔,如此,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④林栖者:栖居山林的隐逸之士。
    ⑤闻风:《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 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⑥本心:草木的根干。
    ⑦美人:这里指隐逸之士。
  • 【集评】 清·沈德潜:“‘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想见君子立品,即昌黎‘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意。”(《唐诗别裁集》卷上)
    清·方东树:“言物各有时,人能识其意;则安命乐天。”(《昭昧詹言》)

    【点评】 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斥,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感遇》十二首即作者有感于朝政紊乱和个人身世遭遇,托物言志之作。这首诗以赞美春兰秋桂的芳洁起笔,借物抒怀,寄托自己以美德自励,不同流合污的高远志向和恬淡从容的超脱襟怀。本无用事之意,故不求君相(美人)的引用,于闲雅冲淡中呈现崇高境界。全诗感情真挚,辞藻清丽,寄兴讽喻,通脱自然。寓意构境,上承屈原、阮籍,字里行间流露悲愤诗风,可与陈子昂《感遇诗》相媲美。
  • 【注释】
    ①葳蕤(wei rui):草木叶子披拂的样子。皎洁:明净。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气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从。 尔:你,你们。这里指兰和桂。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高洁的风节。坐:因。④本心:本性,本质。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鉴赏导示】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时代贤相之一。其诗有不少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辞藻清丽。晚年遭受谗毁,身世感慨,寄托于诗,风格转趋朴质遒劲。其《感遇十二首》借物抒怀,历来有与陈子昂的《感遇》相提并论之说。

    【鉴赏】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人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开头两句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花卉植物——春兰与秋桂。这里,诗人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互文以见义。“葳蕤”、“皎洁”分别形容兰桂,各尽其妙。接着展现它们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三、四两句由总而分。“佳节”回应起笔的春、秋,说明兰桂在适当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释,不但指它们适应佳节的特点,而且表明了它们不求人知的品质,为下文点题作了伏笔。五、六句,忽然一转,引出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隐逸之士。“谁知”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因闻其香而生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用典,用得自然、恰当,不着痕迹。末二句以“何求”又作一转折。诗人以物之“本心”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通达。在此点明全诗的主旨。

    【鉴赏要点】
    [1]名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风格质朴刚健。[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4]采用比兴手法。
  •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迁中书令,为相贤明,正直不阿,被李林甫所排挤,开元二十五年(737)贬为荆州长史。他的《感遇》诗十二首即在荆州时所作,与陈子昂的《感遇》相类,同为思深力遒的佳作。
        诗以兰桂自比。葳蕤,茂盛披拂的样子。兰草在春天叶茂香浓,桂花在秋日皎洁飘香。它们的勃勃生机,显现出无限活力,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的季节。人们纷纷循香而来,于草丛花前,心迷神醉,流连忘返。但是兰桂的形态气味是它们的本性,生而有之,决不是为了取悦于“美人”而散发芳芬,更不希望为“美人”采折,替她们去装饰门面。诗以兰桂喻指坚贞清高的气节,表白自己本无用世之意,所以不求君相(“美人”)的引用。用寓言笔法,曲折地传达出自己的真实心态。
        “草木有本心”亦给我们一定的哲理启示。尽管兰桂溢香飘芳是其固有的本性,并不藉此慕求他人的青睐,但人们却不邀自来,闻风而至,沉醉在清淡宜人的香气之中。可见,“才”、“德”是必有所用的。人在世上,要紧的是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美德,积蓄才干,那末,即使默默无闻地存身于人群之中,或者孤身独处于闹市之外,他的德才也会像兰桂飘香一样,引来众多的仰慕者,并最终得到世人的首肯。李时珍苦修《本草》荫蔽后世,居里夫妇发现核能造福人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此为启示之一。
        启示之二:兰桂的芬芳,高雅清新,怡人身心,故寻觅者不辞路遥,不畏地僻,“闻风”而来,满足而归。如果他们发出的是腥臊恶臭的气味,则人们躲避掩鼻尚恐不及,又怎肯蹑迹披求,趋之若鹜呢?可见,关键在于“德”、“才”的性质。恶德歪才,是为害群之马,人人皆恨;美德良才,方是君子本色,人人皆亲。
        启示之三:兰桂吐芳是自然形成的,可以说是无目的的(从生物学上来说,能吸引蜂蝶,借以繁衍后代。但兰桂并不自知)。比之草木,人要不知高明多少倍。但“德”、“才”不是先天就形成的,必须靠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渐具备。它们是后天刻苦学习、磨炼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必须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改造,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净化自己。人的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的,积德蓄才,目的是造福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在匆匆的人生旅途上,印上自己深深的脚印。封建时代的张九龄,满腹经纶而不被重用,“何求美人折”吐露的是求而不得后的愤懑凄清的心态。今天我们则提倡“唯求美人折”,立志把自己的智慧才干奉献给伟大的祖国,这才是无悔无愧的一生!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独善其身,凡此种种,在今天都必须坚决唾弃之。
        这首诗以寓言形式,用隐喻手法,托草木而言心志。末二句以“草木”紧扣“兰”、“桂”,首尾照应分明,结句“何求美人折”正意反说,运用转笔,更显出跌宕起伏之妙。
  •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 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 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 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 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 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 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 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 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 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 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 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 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 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 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 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 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 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 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 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 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 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 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 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 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 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 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 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 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 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 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 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 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 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 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 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 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 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4: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