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张九龄 ←上一篇:感遇十二首·其四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橘因其为常绿乔木,且有美花嘉果,故它不仅是生活中为人喜爱之物,而且在我国自屈原起写《橘颂》的文化背景上,成为寄寓着独立不迁,内美不媚的美学形象。
张九龄咏橘,正是赞颂其节操。橘的第一个特点是耐寒。经冬,一般草木都凋零了,而橘依然苍翠墨绿,“犹”绿林,突出了它的卓而不群,迥异常木。橘为何能经冬不凋,诗人排除了“地气暖”的因素,如果因生于江南,得地暖之利,那还是借助外界条件,也便不可贵了。橘之常青,乃在自身具有“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橘有着松柏样的操持,才能三九严寒无所惧,万木摇落叶仍荣。橘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奉献精神。它“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屈原《橘颂》)圆果累累,青黄相间。“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是馈赠嘉宾的上色礼物。橘的第三个特点是朴实无华,它不像桃李烂漫,灼灼其华,娇艳媚人,只是以凝重的翠绿、简约的枝叶表示自己的存在。橘不邀宠于春风,不畏惧那严冬,不以外美取悦于世,而以内实施惠于人。
张九龄写作此诗,出于“感遇”,感叹所遇不佳,或遇时不佳,或遇人不淑,或遇境不顺。因而他说“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犹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难以搞明白。这表现了他愤世嫉俗之情,吐诉了所遇不平之气。可是张九龄毕竟不向命运低头,发出了“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的呼喊。这首诗透露了“勿学柔弱苗”,要效江南橘,不借“地气暖”的外力,不凭桃李艳的外观,不畏命运蹇的遭遇,保持“岁寒心”的刚强“荐嘉客”的胸怀,这就能矢志不移,永保高尚人格。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ɡǎn yù shí èr shǒu · qí qī 》
《 感 遇 十 二 首 · 其 七 》
.[ tánɡ ]. zhānɡ jiǔ línɡ.
.[ 唐 ]. 张 九 龄 .
jiānɡ nán yǒu dān jú , jīnɡ dōnɡ yóu lù lín 。
江 南 有 丹 橘 , 经 冬 犹 绿 林 。
qǐ yī dì qì nuǎn ? zì yǒu suì hán xīn 。
岂 伊 地 气 暖 ? 自 有 岁 寒 心 。
ké yǐ jiàn jiā kè , nài hé zǔ zhònɡ shēn 。
可 以 荐 嘉 客 , 奈 何 阻 重 深 。
yùn mìnɡ wéi suǒ yù , xún huán bù kě xún 。
运 命 惟 所 遇 , 循 环 不 可 寻 。
tú yán shù táo lǐ , cǐ mù qǐ wú yīn ?
徒 言 树 桃 李 , 此 木 岂 无 阴 ?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 【译文】 那江南的原野上,红红的橘子在风中逗人;寒霜过,冰雪来,橘叶依然那么葱绿含春。难道只是这江南地暖水温吗?不,橘树本来就跳动着一颗“岁寒”之心!红红的橘子,本是给贵宾的佳品,无奈何山岭重叠,江河幽深!唉,人的命运也只好象它顺其自然,随偶而安吧!世上万物循环的道理恐无法探寻。你只知道提倡栽种媚妩一时的桃树和李树,难道这傲霜斗雪的橘树不会葱茏成荫?
【逐句翻译】
江南有丹橘,长江以南哟有一种红橘,
经冬犹绿林①。经过严冬还是翠绿树林。
岂伊地气暖②,难道是那江南的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③。它自有岁寒不凋的本心。
可以荐嘉客④,可以用来进献嘉宾贵客,
奈何阻重深⑤? 如何对付山水阻碍重深?
运命唯所遇⑥,命运的好坏因遭遇不同,
循环不可寻。循环的奥秘哟终难探寻。
徒言树桃李⑦,有人只忙于栽植那桃李,
此木岂无阴⑧? 难道这丹橘就不能遮阴。
①“江南”二句:言南国的丹橘,不畏严寒,经过冬天依然青葱翠绿。屈原 《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②伊:指示代词,这、那,此指江 南。
③岁寒:《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荐:进献。
⑤奈何:对付, 处置。
⑥运命:命运。
⑦徒:只、仅。树:栽植。
⑧此木:指丹橘。
【集评】 清·沈德潜:“众人不知,徒取目前之色,足以悦人而已。”(《唐诗别裁集》卷一)
清·刘熙载:“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艺概》)
近·高步瀛:“即屈子橘颂之意。”(《唐宋诗举要》卷一)
【点评】 此诗是张九龄被贬荆州时所作。诗人托物言志,以橘喻坚贞不屈的品节;借物抒怀,表现欲济世而不能的愤慨。屈原的《橘颂》曾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美德自喻,《古诗十九首》之“橘柚垂华实”一篇也曾表现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喻贤能之人要求用世的思想。这首诗名为歌咏丹橘,实则句句双关,弦外之音绕耳不绝,细细品味,正是为贤者不得重用而鸣,为奸臣排忠良而愤,与《橘颂》异曲同工。而寄兴讽喻,意象完整,为《古诗十九首》以来五言古诗正格。
寓激愤于平淡,藏激动于温雅,是张九龄这首“橘颂”的艺术特色。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省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丞相之尊。九龄为官清正,直言敢谏,终为权臣李林甫所忌,遭谗被贬,罢相归居。这大起大落的遭遇,难免心中翻涌不平的潮水。这首诗正是他愤懑心境的形象写照。
诗中九龄以丹橘自诩,显然取意于屈原的《橘颂》诗意。
首句“江南有丹橘”点化于《橘颂》的开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绝对不是无意的巧合,而是精心的缔构。张九龄同屈原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生于南国(屈原生于楚,九龄生于岭南);都禀性刚直,都曾被国主重用;又都被奸佞所谗,都遭贬外放。屈原借颂橘以表志在前,九龄假颂橘而显情于后,时间的流逝冲不断两代贤人“秉德无私”、“淑离不淫” (《橘颂》)的美德承继的波流。读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应该首先注意到:九龄同屈原的咏橘诗采用的都是缘物寄情、体物写志的方法。
丹橘“经冬犹绿”,卓然不群,“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这里的设问能够提起读者的注意,自问自答,说明丹橘所以“经冬犹绿”绝非“地气暖”使之然,而是因为丹橘本身具有如同松柏的耐寒的本性,从而用来比喻人(首先是诗人自己)的坚贞品德。此句点化于刘祯诗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三首(其二)》)。
丹橘虽岁寒而不凋零变节,已经应该大加褒扬;累累硕果,“精色内白”(屈原《橘颂》),“可以荐嘉客”,只求奉献,不计索取,更是值得热烈称颂。然而小人当道,贤良沦没,致使诗人发出深沉的感慨: “奈何阻重深!”这里的“嘉客”,不独指尊贵的客人,更指“亲贤臣,远小人”的真君明主,这句“奈何阻重深”写得极为悲愤,深刻地控诉了小人当道的严重的政治灾难!
从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诗人也不可能是完人。“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指出了福祸相因往复循环而不可究其源的道理,这观点无疑是唯心的,流露出诗人宿命论的消极思想。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全诗以反问作结,振聋发聩,力重千钧。(人们)只说栽桃种李,难道这丹橘就没有供人纳凉的树阴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桃树被作为显官贵宦的象征。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便是讽刺嘲骂当权新贵的。张九龄颂橘诗这结尾两言写得意味深长,表露了对奸佞当权的满腔义愤,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忧伤,其中不无对忠奸不分的唐玄宗的不满。
张九龄的诗作“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杜甫《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这首橘颂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全诗字里行间处处激愤,然不见锋棱,不见芒刺,不着痕迹,不露圭角,如“清缣素练” (张说评张九龄语),有人说这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霍松林语),我却以为这是诗人清高孤傲的自身性格而使之然的。
【注释】
①岂伊二句:意谓橘林之所以经冬常绿,并不是由于南方气候的温暖,而是因为橘的特性不怕风霜。伊:语助词。岁寒心:犹言耐寒的特性。②荐:进奉。③阻重(chong)深:被阻隔在深远之地。④运命二句:由橘到人,感慨自己的政治遭遇。循环:指命运否泰的交替。不可寻:找不出它的道理。 ⑤徒言二句:《说苑·复恩》:“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此反用其意,谓人们只知树桃李可以成荫,而不知丹橘终冬不凋,远胜桃李。树:种植。阴:同“荫”。
【鉴赏导示】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牛仙等人在朝,极受唐玄宗宠信,正直人士受到排挤打击。他是南方人,橘是南方植物,而被贬之地荆州的江陵,即古楚国的郢都,又是著名的产橘之地。屈原曾歌咏橘树“独立不迁”的特性。这首诗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的身世遭遇,故因物寓志,以橘自比,而以桃李影射当权得势的小人。
【鉴赏】
这首诗以丹橘自喻,抒发了作者虽怀高才美德却无法为国效力的哀怨。
首二句,诗人以南国橘子树为喻,颇为得体。橘子树经冬不凋,正是他自己忧国忧民之心犹存的生动写照。诗中以果实代树,使“丹橘”与“绿”相配,既可以增强文字的色彩,又能将诗人的德才比拟得更加形象。三四句承上,自问自答,用带有辩驳性的反诘句,阐发哲理,引人思考,接着以力排众议的自答结束,跌宕起伏,顿挫有致。五六句意思是说,橘子本可进献客人,怎奈山重水深,道路阻隔,无法陈献。这里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叹橘实是艾怨自己。这两句承上启下。七八句由上文写橘子的遭遇。诗人感到命运的好坏因机遇而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诗人也无法考究。这是诗人对自己遭遇的解释。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内心的怨伤情绪,而在表现方式上却不露愤怨的痕迹。末尾二句,紧承前句谈及的命运问题,表面看,是叹息丹橘遭弃、桃李得宠的现象,实则是道出了贤材不得用世的不平,发人深思,余韵深长。
总之,本篇以物喻人,双关到底,委婉托讽,语淡意深,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鉴赏要点】
[1]名句:“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2]风格清丽情深。[3]采用比兴、双关等手法。[4]语言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 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 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 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 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 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 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 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 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 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 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 “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 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 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 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 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 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 隔,为之奈何! 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 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 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 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 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 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 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 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 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 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 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 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 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像和联想的余地。 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 身世吗! 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 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 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