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康有为受廖平影响 康有为 廖平》 |
释义 | 《康有为受廖平影响 康有为 廖平》今文学运动之中心,曰南海康有为。然有为盖斯学之集成者,非其创作者也。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穴之著《政学通议》,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平,王运弟子。运以治《公羊》闻于时,然故文人耳,经学所造甚浅,其所著《公羊笺》,尚不逮孔广森。平受其学,著《四益馆经学丛书》十数种,颇知守今文家法。晚年受张之洞贿逼,复著书自驳。其人固不足道,然有为之思想,受其影响,不可诬也。 ○近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述要] 晚清文学运动的中心,有人以为是南海人康有为。实际上康是这场文学运动的集大成者,而并非是首创者。康早年酷爱研读《周礼》,曾贯通熟习《周礼》而著《政学通议》,后见到廖平的著作,于是彻底抛弃过去的学说。廖是王闿运的弟子。王以治《春秋公羊传》而闻名一时,但王是一个旧文人,经学上的造诣甚浅,所著《春秋公羊传笺》,尚不及孔广森。廖跟着王学业,著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十几种,颇知守今文经学的家法。廖晚年受张之洞的威逼利诱,又著书驳斥自己的学说。其人自不足论道,但康的思想受到他的影响,是不可不辨的。 [按语] 廖平之学凡六变,有《六益馆丛书》。或梁未能见及。最后一变,居然想融合中西、混同科学与玄学,以自成一家之言。立志虽宏,思路却误。影响最大的,则在二变与三变。梁文中说廖“晚年受张之洞贿逼”,实无其事。廖早年受张之识拔,张原是廖之恩师。但张从不以廖之学说为是,相见即以“风疾马良”为劝。其三变之所以以“今文为小统、古文为大统”,实与戊戌政变、恐追究以公羊学为变法之基础有关,故特贬低今文,且烧毁其《地球新义》之作(后始补成文)。张之洞卒,廖尝大哭,悲恸过于乃师王闿运之去世。但梁文“贿逼”之说,传播更广,不能不正其误传。详可见刘衍文《谈今文学家的殿军廖季平大师》一文,见收于《寄庐杂笔》中。有兴趣读者可以参看。 [事主档案]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光绪进士。光绪十四年(1888),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后在广州长兴里聚徒讲学。1895年联合赴京会试的一千三百余名举人上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又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9月,逃亡出国。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帝制复辟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策划复辟清室,旋即失败。早期思想强调“变”为主,认为“变”是“物之理”。他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并把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糅合起来,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廖平(1852—1932) 近代经学家。原名登廷,字季平,号六译。四川井研人。光绪进士。任尊经书院、四川国学院教职。1913年任国学专门学校校长,1921年兼高等师范教授。早年受王闿运影响,专治今文。从《五经异义》入手,主张分析今文古文。其学经六变。撰《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辟刘篇》,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受其影响。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